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PPT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题  解] 本篇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适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 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 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 内 容 提 要 本篇主要讨论: 1.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 的运用; 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 用;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万物之纲纪”:说明阴阳无处不在,无 自 时不有,万事万物皆可由阴阳二字加 以总括。 然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 界 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 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人   “ 治病必求于本”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张介宾曰:“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  后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  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3.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的清浊升降是相应的。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者, 则生飧泄。      浊气应降而反升者, 则生 胀。          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 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 便通畅,饮食不好,胃部膨胀,最喜嗳气矢气,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枣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2) 阴阳对立互根、相互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上) (下)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 协调阴阳。 4.阴阳法则及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阳,味:阴。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伤 伤   生       生 味   形   气   精   化 食      食 伤于 化为 (3) 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 要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P30) (4)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 (降泄通便,如大黄、黄连)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 (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