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江管色:香港音乐文献徵集行动点滴-公共图书馆研究院
香港音乐特藏——十年建设与回顾
The Hong Kong Music Collection --- A Decade in Review
郑学仁
香港中央图书馆 中国 香港
摘要
香港中央图书馆于2001年落成启用,同年推出「香港音乐特藏征集行动」,旨在全面地搜集有关香港音乐的资料、推动保存本地音乐文献的意识和促进有关香港音乐的研究工作。过去十年间,得到各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机构及收藏家等的大力支持,香港中央图书馆已成功收集了超过七万项音乐文献,亦促进了本地音乐研究及出版工作。本文旨在介绍十年以来,「香港音乐特藏征集行动」的工作过程及成果,以及回顾个中的苦与乐,同时探讨日后香港中央图书馆在继续发展香港音乐特藏、以及鼓励本地音乐的保存、学习及研究工作等的方向。
关键词
香港公共图书馆 香港中央图书馆 香港音乐特藏
楔子
随着香港中央图书馆于2001年5月中落成启用,馆方
在年内先后推出了两项有关本地文献的征集行动,分别是收集文学作家手稿作品、香港历史文献的「文献征集行动」,以及收集音乐作品方面的「香港音乐特藏征集行动」,以便在中央图书馆内建立起不同的文献特藏。图书馆举办这项征集行动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是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搜集有关香港音乐的资料;第二,是希望能够推动保存本地音乐文献的意识;第三,是希望透过征集所得的音乐文献,促进有关香港音乐的研究工作。
2001年12月,由香港公共图书馆、香港艺术发展局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The 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简称为CASH)联合主办的「香港音乐特藏征集行动」(Hong Kong Music Collection Campaign)正式展开,全面向各界人士公开征集有关香港的音乐文献[1]。
历史背景
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始于1962年,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而香港第一间公共图书馆 --- 大会堂公共图书馆也早于开馆初期已经开始收藏音乐资料,当中包括音乐书籍、乐谱以及黑胶唱片等,而大会堂公共图书馆内第一所音乐图书馆,也于1976年开始提供服务,专供读者在馆内聆听音乐录音。1990年代初,前市政局公共图书馆系统开始与「香港作曲家联会」(Hong Kong Composers’ Guild)合作,计划在辖下的艺术图书馆内建立第一个本地音乐作品的特藏。香港作曲家联会成立于1983年,是「香港严肃音乐作曲家为培育及推介音乐创作而成立的一个专业组织」[2],为了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联会特别向会员们发出呼吁,请他们将作品捐赠予图书馆以建立特藏,会员们也大多作出积极响应,纷纷将作品捐出,不久,艺术图书馆己经收集得307份本地原创作品的乐谱,这个深具特色的特藏,也成为了日后香港中央图书馆建立「香港音乐特藏」的一个雏型。
「香港作曲家联会」成立之初,理事及会员们主要是一群香港作曲家以及一些年青的学员,较著名的包括林乐培、纪大卫(David Gwilt)、曾叶发、陈永华、罗炳良,陈伟光及陈锦标等,这些「严肃音乐作曲家」们大部份是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期间,在本地或海外各大专院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或学员,受过良好的正统音乐教育,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有着浓浓的「学院派」风格,而这批特藏正好充份代表了这一个世代的香港作曲家以及这一段时期的本地学院派音乐文化中比较「现代化」及「洋化」的风格,是整体的香港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份,享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香港的音乐文化包涵各式各样的中西乐种,丰富多采,因此,在建立一个全面而具代表性的「香港音乐特藏」的课题上,明显还有不少空白部份,有待深入拓展,而香港的音乐文化发展,却与整体的香港历史及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香港地处中国东南沿岸,面向南中国海,本是广东新安县南一个宁静的小渔村,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即依据「南京条约」割让予大英帝国为殖民地,直至1997年回归中国,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期间,香港虽然受着不同的中、西文化的影响及冲击,却能广为吸纳各种文化,去芜存菁,进而融汇及发展出香港独有的文化特色。然而,论流行的地道音乐文化,却莫不与人口及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显示,在香港七百万人口的分布中,华人占95%的大多数,操广东话的人口比率亦占90.8%[3]。打从香港开埠以至上世纪初,流行于街坊巷里的,莫不以粤剧、粤曲、粤乐及粤语歌谣等为主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余少华教授在审视香港粤剧及粤乐的角色时便曾经指出,广东音乐(即粤乐)在「对上世纪曾风行省、港、澳、沪甚至全中国各地」[4],而「从社会及都市文化角度看来,这些在二十世纪初都是当时的流行音乐」[5]。这些乐种在香港的音乐发展历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