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蒙古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墓群鲜卑人骨研究
内蒙古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墓群鲜卑人骨研究
张全超 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
摘要:本文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墓群发掘出土的2例男性鲜卑颅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研究,
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百灵庙组鲜卑
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鲜卑族各组以及近代的布里亚特组和蒙古组较为接近。
关键词:百灵庙墓地; 人类颅骨; 鲜卑
中图分类号:Q983.3 文献标识码: A
百灵庙砂凹地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墓群分布在百灵庙东北丘陵的砂凹
地中,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学者江上波夫等发现并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尸骨均为单人葬,
多系仰身直肢,上半身往往高于下肢,头向西北或西。墓葬中出土的遗物以陶器和玉质的装
饰品为主,铜、铁器相对较少。陶器多为夹砂较多的粗陶器,器型以罐和壶为主,一般形体
较小,罐类器物的颈部多有压印或刻划的点状纹带,玉器均为小的装饰品,制作技术粗糙,
铁器为镞和刀等小型工具,铜器除一件青铜器皿外,其余均为小型装饰品,有钗、指环和牌
饰等。此外还发现有五铢钱,百灵庙砂凹地墓群的年代及性质,江上波夫判定为东汉至魏晋
时期的鲜卑人遗存[1] 。百灵庙墓地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早期鲜卑遗存的典型代表,该墓地的
发现为深入探讨拓跋鲜卑文化的起源、演化、传播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2008 年 7—9 月间,本文的第一作者对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博
[2] [3]
士后研究期间,偶然收集到了日本学者赤崛英三 和铃木诚 对该墓群出土人骨测量数据的
报道,鉴于这批鲜卑标本的重要性,结合近年来新发表的鲜卑人骨研究报告,对该墓群的两
例成年男性颅骨标本进行了重新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人种学特征
[4] [5]
颅骨形态特征的研究标准依据《人体测量方法》 和《人体测量手册》 的相关著述。
百灵庙组非测量性特征可以概括为:颅型为卵圆形,颅顶缝的结构简单,眉弓和眉间突
度中等发达和鼻根凹欠发达,圆角斜方形眶,鼻前窝型梨状孔下缘,鼻棘和犬齿窝发育较弱,
宽阔而扁平的面形,转角处欠圆钝的颧骨上颌骨下缘。从颅骨的测量性特征的测量结果来分
析,该组男性颅骨的主要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一般具有圆颅型、偏低的正颅型和阔颅型相
结合的颅形特点,偏大的面宽绝对值,和较低矮的上面高度,偏低的中眶型和偏狭的阔鼻型,
具体测量值见附表 1。综合以上的测量学与非测量学特征我们认为该组颅骨应归属于亚洲蒙
古人种的范围。
二、比较与分析
2.1 与亚洲各近代组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考察百灵庙组男性颅骨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个地区居民在种族类型上的
1
渊源关系,我们共选择华北组、抚顺组、爱斯基摩(东南)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楚
克奇(河滨)组、楚克奇(驯鹿)组、蒙古组、布里亚特组[6-8]等 9 个近代颅骨组进行比较,
参加对比的项目有:颅长、颅宽、颅高、最小额宽、颧宽、上面高、眶宽、眶高、鼻宽、鼻
高、颅指数、颅长高指数、颅宽高指数、鼻指数、眶指数等 15 项。本文采用计算百灵庙组
与各近代组之间欧氏距离系数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欧氏距离系数绘制聚类图一。
表 1 百灵庙组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Dij 值(男性)
1 2 3 4 5 6 7 8 9
1 0.00
2 25.08 0.00
3 30.12 9.09 0.00
4 19.77 10.22 13.85 0.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