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兵马俑”-——岜沙苗族男子发髻考察研究.docVIP

活着“兵马俑”-——岜沙苗族男子发髻考察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活着“兵马俑”-——岜沙苗族男子发髻考察研究

活着的“兵马俑” ——岜沙苗族男子发髻考察研究 Investigation on Hairdo of Man, BASHA Miao Village, Guizhou 宗伟刚 摘 要:岜沙男子的“户棍”式发髻独具特色,是至今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古老传统的“户棍”发式其意义都远远超出了族群标识装扮的功能,成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岜沙 符号 发髻 图案 户棍 作者简介:宗伟刚,重庆大学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21024808 隶属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岜沙苗寨,建在月亮山麓一道古木参天的山梁两侧,距从江县城不足8公里。上个世纪70年代通车的321国道沿着山梁穿过,把寨子分为东西两部分。2000年,两幅描写岜沙男子的照片获得年度中国最佳摄影奖,让岜沙进入国人视野,无数媒体慕名而来,岜沙成为新世纪的文化奇观。现代文明却没有因交通的便利和汹涌而至的游客给岜沙带来太多的冲击,部落文化仍留有鲜明的印记。岜沙人做为文化的“他者”和“异类”,依旧生活在古老习俗和充满神性的自我世界里,怡然自得。 一、九黎部落后裔的神秘岜沙 图 SEQ 图 \* ARABIC 1 男子装束岜沙在苗语中称为“方颂”,意谓草木繁盛。岜沙几乎全部被山林所覆盖,到处是古树浓荫,遮挡了整个村寨。岜沙苗族是古代九黎部落.九黎是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因有九个部落,故称九黎。原先民居住在今湖北、湖南及江西的长江流域一带。迁徙时先遣部队的后裔,频繁的战乱和迁移形成的狩猎尚武习俗至今犹存。其性格彪悍骁勇,与乾隆《贵州通志》中描述的谷蔺苗类似,“男子性剽悍,善击刺,出入必持枪弩,诸苗皆畏之”,至今不与外族通婚。然而从服饰、头饰和发髻来看,岜沙苗裔属于史书上描述的黑苗支系。“其人衣短尚黑,女绾长簪,垂大环,衣裙缘以色锦,皆跣足” 图 SEQ 图 \* ARABIC 1 男子装束 .九黎是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因有九个部落,故称九黎。原先民居住在今湖北、湖南及江西的长江流域一带。 岜沙男子跣足科头,椎髻于顶,頍巾缠绕。身穿左衽蓝紫色蛋浆布无领高腰衣、直筒大肥裤;外出肩扛火枪,腰系火药葫芦、铁砂牛角、枪冲、鱼篓和砍刀,颇有秦代武士遗风(图1)。这些武器曾是他们打猎、御敌的重要装备,但今天大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仅仅做为饰物。 椎髻与头巾是岜沙苗裔男性最显著的标志,前人鲜有论述。岜沙男子“户棍”发髻别具一格,形象鲜明;其頍巾朴实大方、粗犷洗炼、饱满厚重,极具符号化。椎髻与頍巾作为男性的标志,不仅使其民族特征得以彰显,更加蕴含着经历数千年荡涤后的种族文化。 二、“户棍”发式:活着的“兵马俑” 岜沙男子以“户棍”发髻和佩戴猎枪独具特色,闻名中外。“户棍”是至今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以至于西方游客把岜沙男子称为“活着的兵马俑”,国内则称为“最后的部落”。 图 2岜沙男子的锥髻在黔东南一带的山区,上个世纪末,留有这种“户棍”发髻的苗人在榕江摆贝一带的老人中还偶能见到。如今,现代化的浪潮早已把年轻一代改变得世界大同,唯有岜沙人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岜沙男子修发前先将头发浸湿,然后拿镰刀将脑袋周边的“杂草”剐干剃净,仅留顶部正中的头发,拧股绾髻于此,发梢则飘散在脑后或缠绕于锥髻(图2),这种发髻被周边汉民称为“苗鬏鬏”,在苗语中谓之“户棍”,象征着修整后的树干。户棍正如传说中苗族先贤所崇拜的通天“建木”一样“百仞无枝” 图 2岜沙男子的锥髻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发式的《淮南子》中有“三苗髽首”的记载,说明苗族先民有把头发盘于顶的风俗。明《贵州图经新志》描写苗人“男髽髻,着短衣”,清·康熙年间的《黔书》载苗族“男椎髻,……首以织花布束发”,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页》和嘉庆年间《百苗图》差不多每一幅都绘有男性椎髻(图3)。从《黔书》、《苗蛮图册》、《百苗图》等典籍所反映的苗族服饰风貌中可以看出,当时苗族男子装束主要特点是椎髻短衣,裹巾较少。 图 3 《苗蛮图册》中的男子发髻和头巾头巾绕头而系,偏左打结固定,留出两只类似牛角的突起.洪荒时代的蚩尤非常崇拜牛。任昉的《述异记》卷上说蚩尤 “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牛是苗族崇拜的图腾之一。参考文献:[1](清)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 图 3 《苗蛮图册》中的男子发髻和头巾 .洪荒时代的蚩尤非常崇拜牛。任昉的《述异记》卷上说蚩尤 “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牛是苗族崇拜的图腾之一。 参考文献: [1](清)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Z].广陵书社,2008年:509 [2]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点校《贵州通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年:151 [3](西汉)刘安著,陈一平校注《淮南子校注译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