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学研究方法论文浅谈道教与国人审美趣味
中国月期刊咨询网
史学研究方法论文浅谈道教与国人审美趣味
道教的影响早期可以追溯到魏晋。魏晋名士多为玄学家,又是道徒。他们架炉炼丹,访神问仙。不论是平常生活还是
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一股仙气。正如刘勰载“正始明道,诗杂仙心”①,可见当时道教思想与文学创作已有了初步结
合。
摘要:道教对艺术审美领域有着很深的影响。道教思想,既指导着艺术创作,也对艺术美的评价标准形成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本文旨在截取魏晋、唐、元、明几个时代片段,领悟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与道教思想融汇而来的美学品
格。再现道教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有魅力。
关键词:道教,审美心理,美学品格
一道气淋漓:魏晋名士—潇洒俊逸的人格美
魏晋名士的重要活动—人物品藻,更鲜明地体现了道教思想对时人审美心理的影响,反映出道教人格美的基本要求和
准则。所谓魏晋风度,在人的觉醒中最受关注的是人的内在气质之美。魏晋名士最看重人的风神,风度。其这种评价
标准的形成,是人自我意识的自觉和觉醒,它表明魏晋士大夫要打破汉代以来的纲常名教的束缚,冲击那种以政治伦
理道德评定人的限制,而从审美的角度肯定人生,肯定人的尊严和美。其文化源于道教,即“命不在天,在我”的主
动与昂扬。此时,人物外在的仪容、举止、风度是人物品藻不可忽视的。如王右军对杜弘治的赞叹“面如凝脂,眼如
点漆,此神仙中人。”②。虚幻的神仙形象构筑起了现实生活中人格美的评价标准,给世人带来了兴奋与喜悦。曹植
名篇《洛神赋》就是把一个少男心目中的仙女写进瑰丽的文学世界的典型,可见,世人按照虚验得出了一种异于儒家
的人格范式。再者,人物品藻甚至是沟通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桥梁。“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
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③此刻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是现实的也是超现实的。
二道神畅然:唐代诗文—神奇绚丽的境界美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唐朝文学整体的美学风貌有着深刻的影响。唐代文人虽多有宦游经历,但是其范围多
限于长安、洛阳这些大都市,他们没有机会去实现“行万里路”的个人梦想。而且唐诗人常与道徒唱和,或者本身就
是道徒。因此道教思想自然地流露出来,形成了唐诗奇彩绚丽的美学境界。道教讲究“存思”修炼,把人们带入幻境
之中,任人自由驰骋。道教理论体系构造了众神狂欢的上天世界。云雾飘渺的海中仙山、花香四季的洞天福地,得益
于道教丰富的题材。文人在诗作中创造新生活,寻求新乐园。道教对唐代美学风格的影响就可以从此类游仙、布虚之
作中看出来。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道教徒诗人。龚自珍言“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
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④李白的天才诗情,就来自于他的道教信仰和道徒生活。李白对道教
浸染颇深,他不仅读道书、炼内丹,访仙踪,更重要的是其形成了“道仙”的人格品质,这就使他的诗歌有着道教徒
式的飘逸与俊秀。他的洒脱与不拘、豪气与超迈,实际上是他对道教生活的顿悟与践行,他能够在作品中任意驱策成
群结队的神仙人物和光怪陆离的灵异世界,造就了其诗瑰丽和奔动的美学特征。道徒眼中的大自然永远是那么深沉宁
静,世外郊野似乎一层不染。唐诗这种风格虽然悄然淡去,可是它在另一个领域—元明山水写意画中,却有了进一步
发展。
三道韵生动:元明画卷—造意潜伏的格致美
元明时期的山水画由唐宋文人画演化而来。“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风戾天
,摧挫斡掣,霍瞥列,毫飞黑喷,掌如裂,离合堂皇,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林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眇,
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风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⑤道教人物之神态从唐画家张璪的画态中可见一斑。道教在元
明时期对绘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许多道教徒提出了别具一格的画论思想,或是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精髓。这其中的代
表人物便是全真教徒黄公望。“…公望,天资孤朗…尝月夜棹孤舟,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牵绳
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震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也。”⑥正是这种生而无伴的道徒性格,使黄公望阐述的绘画之
美学标准有着一股浓烈的道家道教意味。黄公望将画作品味高下分为四格:逸、神、妙、能。逸是画作的最高境界。
“画之逸格,最难其铸。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淫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曰之逸格尔
。”⑦
黄评书画,以“逸”为最高,这是中国画审美意识的自然结晶。中国山水画尊意重神,画家不是简单地将事物形体加
以精致的重现,而在于对具体形象之外的意境开拓。而“逸”的品格就是道教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尺。其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