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文科------第10课.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必修三文科------第10课

7.(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8题)“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8.2014年(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夫妇宴饮图》 匠心独运,突破了常规夫妇对坐呆板的格局,而是抓住丈夫劝媳妇饮酒这一情节,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因而显得既传神又富有生活气息。画面上丈夫左手持耳杯,右手作一手势,目视媳妇,进行劝酒,媳妇娇怯含羞,不好意思正视丈夫,却又用眼悄悄窥视,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逼真。线条如春蚕吐丝,再加浓重艳丽的色彩,成为典型的“工笔重彩”画。 4.魏晋南北朝,真正意义的中国画出现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隋唐五代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 阎立本 《步辇图》 盛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隋·展子虔《游春图》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阎立本《步辇图》 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 敦煌彩塑 敦煌壁画 6.两宋宫廷画最活跃,风俗画为最大亮点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片段. 思考: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得到哪些信息?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元 王冕 《墨梅图》 明 徐渭 《牡丹蕉石图》 清 郑板桥 《墨竹图》 王冕只画“野梅”,不绘“官梅”。野梅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梅花就是个人精神的体现。《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花蕊,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王冕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明·徐渭 《牡丹蕉石图》 清·郑板桥《墨兰图》 郑板桥其人其事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三、京剧的出现 1.清以前戏曲的发展 战国的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的。春秋时期出现了优伶,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2.京剧的出现和发展 (1) 京剧的形成。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明中叶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目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但从清初到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有的唱腔更加丰富了,有的剧目更加多样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