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教育思想
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 宋明时斯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占主流地位的理学教育思想和非主流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斗争。 前者如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后者如南宋事功学派及明清之际启蒙学者。以下分述他们的教育主张。 一.张载教育思想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陕西郿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 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即先天具有的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其天地本然之性。 “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理窟·气质》)“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 张载的教育目的在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学者须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辩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语录》) 张载的教育内容首重“礼”,认为礼是圣人之成法,知礼方能成性,故学礼“在我乃是捷径”(《理窟·礼乐》)。 除六经外,亦重“四书”。“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窟·义理》) 张载重视道德教育。 其法是集义养气(源于孟子存心养性之说)。“集义犹言集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理窟·学大原》) 还有虚静恭敬(类似于荀子“虚壹而静”、庄子“唯道集虚”),认为“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理窟·义理》),“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皎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故“始学者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 (《理窟·学大原》) 张载教学论思想亦有其特色。 他主张:一要尽人之材。“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语录》) 二要教有次序。教“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理窟·学大原》)。 三要因势利导。教应“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否则,“虽强告之无益”。 张载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与方法: 一是立志。这是“始学之良术”,唯立志才能“刚决果敢以进”(《理窟·学大原》)。 二是博学。“唯博学然后有可得,……学愈博则义愈精微。”(《理窟·气质》)“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语录》) 三是多疑。“学须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理窟·义理》)。 四是精思。“须是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理窟·气质》)。若“不思,则还塞之矣”(《理窟·学大原》)。 二、二程教育思想 程颢(1032—1085),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一1107),世称伊川先生,家居洛阳,是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中洛学的开山祖师。后人编有《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二程的人性论类似于张载,也分人性为两重,认为天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则有才与不才,善与不善之别。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以“灭人欲,存天理”(《遗书》24)。 但二程反对生而知之,“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19) 二程的教育目的是学为圣人,“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遗书》25)“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文集》八) 二程的教育内容首重四书。“《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遗书》18)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是学者进德修业的必由之路。《中庸》则是“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 二程重视早期教育。“养蒙于正,学之至善也。”(《伊川易传》卷一)“吉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月消铄,更有甚天理?”(《语录》卷二) 二程在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上提出了一些方法: 一是格物致知。“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遗书》17)格物即要“穷理”。“人要明理,若止于一事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同上) 二是主敬集义。“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用敬者。”“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遗书》18)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遗书》11) 三是好学日新。“学者求有益,须是日新。”(《遗书》19)若“懈心一生,便是自暴自弃”(《伊川学案》)。 四是深思自得。“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遗书》25) 三.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生于福建尤溪,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他是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继承张载二程的观点,分人性为天命之性(道心)与气质之性(人心)。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明其明德,变化气质,使人心服从道心,以道心支配人心,以“复尽天性,革尽人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