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寓言生态批评价值
庄子寓言生态批评价值
《庄子》是先秦时期说理散文中极具文学价值的著作,其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散文的瑰宝。从修辞学角度看,《庄子天下》篇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1]884三言之中,“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由于《庄子》寓言中涉及文学与自然关系的言论十分丰富,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庄子》寓言的生态修辞手法进行解读分析,视角是全新的。
一、生态批评的题中之意《庄子》寓言修辞中的自然之“道”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2]97《庄子》寓言修辞对自然之“道”的阐释正契合了生态批评的题中之义。《大宗师》篇有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认为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客观的抽象,它存在着,同时又是虚无的。《天地》篇认为其“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道”看上去是那么幽暗深渺,听起来又是那么寂然无声。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明的真迹,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万窍唱和的共鸣。其实,“道”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就是“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知北游》)[1]569。下面从拟人、夸张、隐喻等修辞上进行分析。
1.拟人修辞手法对自然之“道”的揭示
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3]75这种修辞方式在《庄子》中较常出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228(《庄子应帝王》)在这里,庄子用拟人化手法戏谑地嘲讽了“倏”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表达了自己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天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2.夸张修辞手法对自然之“道”的揭示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做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3]105《文心雕龙夸饰》篇:“故自天地已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4]608《庄子》语言汪洋恣肆,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格。如“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1]706(《庄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语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势,把大鱼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庄子主张顺应天然反对矫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很远了。
3.隐喻修辞手法的生态批评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典籍中对“隐喻”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中有云:“隐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4]271在《比兴》篇中,对“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认为“喻”可以分为“比义”、“比类”两种情况。[4]601南宋陈骙在《文则》中也涉及到“隐喻”,他认为“比喻之法,大概有十”,并在第二项中提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5]41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92(《庄子齐物论》)寓言“庄周梦蝶”形象地表述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都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因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相同而浑一的。“道”在庄子的寓言世界里就是自然的本性,是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也是最高的自然之美。正如《庄子天道》篇所云:“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1]347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潺潺溪水、鸟唱虫鸣,它们不为任何事物而改变本真的状态,因而才是最美的。
二、“天人合一”精神《庄子》寓言中的“绿色”修辞言说
道家“天人合一”理论是力主人与自然和谐的,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应克制个人的欲望,顺应万物本来的情形,追求自身与自然自由统一的理想境界。《庄子》寓言中的“绿色”修辞言说正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精神。“绿色修辞”也可以叫做“生态言说”(ecospeak),是生态批评运动中环境批评家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6]52“绿色修辞”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