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两岸客家采茶戏和其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两岸客家采茶戏和其发展

探究两岸客家采茶戏和其发展有关茶与戏的文献考察 宋时由茶叶诗词与歌舞结合而传为茶歌,如熊蕃在《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4]。由孙楚的《出歌》、雷光华的《九龙山摘茶》到陆羽“匿为优人”和熊蕃所说的“《御苑采茶歌》传唱在人口”,茶农们由摘茶的劳作而逐渐结合当地的民间歌舞小调、马灯、龙灯、舞狮等因素,将采茶发展为采茶歌舞形式的娱乐活动,期间经历了数百年的历程,类似《十二月采茶》、《四季茶歌》等同源异流的采茶歌也逐渐在江南开始流传。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尤爱饮茶,在其巨著《牡丹亭》中有《劝农》一出,其中有田夫、牧童、采桑、采茶等场景:(老旦、丑持筐采茶上唱)【孝白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白)呀,什么官员在此?(唱)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外白)歌得好!说与他,不是邮亭学士,不是阳羡书生是本府太爷劝农。看你妇女们采桑采茶,胜如采花。有诗为证:“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领了酒,插花去。〔老旦、丑插花,饮酒介〕〔合〕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采茶人俊煞。〔下〕〔生、末跪介〕禀老爷,众父老茶饭伺候。〔外〕不消。余花余酒,父老们领去,给散小乡村,也见官府劝农之意。叫祗候们起马。〔生、末做攀留不许介〕〔起叫介〕村中男妇领了花赏了酒的,都来送太爷。[5]汤显祖是明朝万历年间人,曾两次到过南安府(今赣州市大余县),剧中以南安府为背景,选取了当地极具特色的歌舞采茶歌为表演元素,生动地描述了农民采茶、官府劝农、插花送酒的载歌载舞场面,可见明朝时期万历年间,采茶戏已经在赣南地区流行。 明朝末年,采茶戏在南昌已极为盛行,“二月采花开,田家击鼓,夜张灯赛神,曰茶花灯,亦曰花朝灯。”“上元张灯,家设酒茗,竟丝竹管弦,极永夜之乐,明末最为盛行”[6]。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二月是春暖花开农耕的季节,在一年中重要的时刻欢庆开春,民间自然少不了传统民俗活动来祈福一年的好收成。当时在江西南昌、新建二县的茶灯和茶灯戏,由两人执茶灯走在前面,四人唱着小调扮演茶婆、茶妹。演戏时放下茶灯,其后跟随六位锣鼓手,时而帮腔。“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茶灯,杂以演戏,又叫茶带戏或茶灯戏,唱“十二月采茶”和各种民歌,均为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的小戏,所演剧目有《卖杂货》、《扳笋》、《娘教女》、《卖花线》等剧目,茶灯戏在平日演出时称为三脚班”[7]。可见,采茶戏在当时已具备歌舞的形态,并有旦丑角色来扮演剧中人物,形成了戏剧的雏形。 到明末清初,随着江西九龙山及周边地区茶业的兴盛,茶农们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生产劳动也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赋予艺术的色彩,茶农们将采茶劳作与地方小调融进歌唱中,于是产生了极富乡土特色的“以歌舞演故事”的采茶戏,当时的剧中人物通常为二旦一丑,被称为“三脚戏”。清代江西诗人陈文瑞在《南安竹枝词》写到“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8],可见当时采茶戏演出的盛况。 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中描述潮州正月十五前后灯节所演的“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而采茶歌尤妙。丽饰姣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篮,迭进而歌。俯仰抑扬,备极妖妍。又有少长者有二人,为队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采女进退行止,皆师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歌唱,赉以银钱酒果。自十三夕至十八夕而止”[9]。这段文字记载了当时潮州在正月十三到十八每天傍晚举行载歌载舞灯会中结合采茶戏的热闹场景。 清朝乾隆年间,采茶戏受到官方的压制,呈现衰退趋势,但在远离官府视野的民间采茶戏依然顽强地生存着。19世纪初,安远县龙布乡刘德朋创办了“采霓堂”、朱光明创办“洪玉堂”、李九姣创办“和兴堂”等戏班和之后广东诸县创办的戏班,上演“摘茶”全套、“上广东”、“大劝夫”、“卖杂线”、“卖杂货”等剧目,在内容、情节、表演、伴奏等方面进行改革,加之老百姓本身对采茶戏的历史情感,使得采茶戏因戏班的流动而迅速在闽粤赣地区广泛流传。 由上可见,采茶歌是在赣南地区以茶农的生产生活为基本元素,将茶农摘茶的一招一式结合当地的舞龙、舞狮、茶灯和民间歌舞等形式,主要在民俗活动、酬神节庆中上演,逐渐发展为以二旦一丑的舞台角色结合歌舞演故事。明末清初采茶戏已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各地流传的采茶歌和采茶戏虽然在艺术呈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有地域和名称上的差别,但其艺术内涵和精髓依然是以茶与艺相结合表现产茶地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艺生活。 采茶戏在台湾的流播 大陆汉民族迁台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已有汉民与台湾澎湖有了交流,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宗室赵汝适著《诸蕃志》中指出“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10],澎湖离台湾本岛只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