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学与岭南文学联系和区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文学与岭南文学联系和区别

江南文学与岭南文学联系和区别 岭南自古偏居一隅,文化相对落后。但从明初开始,以孙蕡为代表的“南园五先生”(另四人为王佐、赵介、黄哲、李德,又称“南园五子”)在广州南园结社唱和,开创岭南诗派,一跃而成为当时国中五大地域流派之一①[1],对岭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建立起了岭南文学发展的自信。欧大任在《潘光禄集序》里甚至说“岭南五子”“轶视吴中四杰远甚”。其次是确立了岭南文学的传统①[2]。 岭南后世稍有影响的文学团体,多集于南园,如明中叶欧大任等5人重修南园诗社,明末陈子壮、黎遂球等12人复集南园诗社,清末梁鼎芬、黄节等8人重开南园后社,上述诸家皆为一代翘楚;且每以“南园后五先生”(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梁有誉还是明代复古派的“后七子”之一)、“南园十二子”(陈子壮等12人)、“南园今五子”(李洸、熊润桐、曾希颖、余心一、佟绍弼)等相称,以示文脉相承。岭南文学,自此渐由附庸蔚为大国,如康熙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祯说:“东粤人才最盛,正以僻在岭海,不为中原、江左习气熏染,故尚存古风耳。”[3]当代文史大家谢国祯也说:“广东地方虽然僻远,但文化极为昌明。在崇祯间,陈子壮、黎遂球、陈邦彦、欧必元等人,以文章声气与江南复社相应和。”[4]探溯这一光辉的文学传统,我们发现与宋濂甚有渊源,并可以由此进一步探讨岭南文学与江南文学的渊源。 一、何真及部将高彬与宋濂 先从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六十《艺文》中的一篇宋濂的佚文《何氏义田遗训记》②[5]1639说起。 文说:何公名真,字邦佐,世居广之东莞,至公始迁惠州。初授中奉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庚戌,移山东行省。越七年,以老致其政。初公追思显荣之盛,由于先世,既于东莞率族人建祠置田以祀群祖,复与弟迪谋悉以其先所遗田捐入以祭其祢祖。公犹未惬于心,乃以惠州城西之私第为义祠,并有所私之田百余顷为义田,世俾宗子主祀事。恐族人不知学也,有塾以教之;恐族人不能立也,有粟帛以赈给之,嫁娶葬祭有以助之,疾病疲癃有以养之;惧其久而或失其意也,为书以训之,俾嗣弗坏,而来请记于余。何真是广东人,从出生到成长及至后来割据一方,均在广东。洪武元年(1368年),岭南“和平解放”,何真率部归顺明朝。这无论于朱元璋拟或岭南地区,都是一件具有丰碑意义的大事。揆诸当时的形势,朱元璋虽然征服了长江流域的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但元王朝实力尚存,如其军师刘基所言:“王保保未可轻也。”整个西南边陲当时也尚在元室手里,所以黄佐说:“方是时,操斛扬舲之夫,甫统乌合之众,即称帝称王,盖不特张、陈而已。使其为尉佗之业,夫谁能禁之?”[6]《明史何真传》也说:“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这一点,朱元璋在何真归顺之后的褒赠之词中也说:“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明史何真传》,四库全书本)这等于是间接地予以承认了。所以,朱元璋虽派廖永忠大兵压境,但何真是以逸待劳,无论胜负如何,至少是双方都会付出惨重代价。 这样一来,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时间将被大大延滞。 更令人不愿看到的是,整个江南与岭南的老百姓,将为这场战事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果难以估量。 何真的可贵和不俗之处在于,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赳赳武将。《明史何真传》说他“尤喜儒术,读书缀文”。他稍有势力时,即开府辟士,与文人儒士交往,明初岭南诗派的五大家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皆受礼遇。而这些文人儒士,从文学发展以及儒家的民本立场出发,是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 何真审时度势归顺朱元璋,就颇受这些士人的影响。 据《明史孙蕡传》,其归顺朱元璋的降表,“曲尽诚款”,即孙蕡所拟。前此明人黄佐在《广州人物传》中对此大加赞扬:“(廖)永忠不戮一人而南海帖然者,蕡之力也。”[7] 何真所带来的和平,对于岭南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南园五子的交往及岭南诗派的形成与其有相当关系;其次,避免了战乱,为广东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黄佐所言“元末大乱,豪杰云起,锋镝连海峤,血肉渥草莽,独我南海,赖何真保障,得以奠枕无虞,其功伟矣”;第三,客观上促成了岭南地区长期由地方豪强向士绅治理的历史转折,为岭南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8] 还要指出的是,何真归顺以后,并未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一心”。正如他在诗中所言:“鼎沸图存仅十年,平生忠义在安边。英雄不学万人敌,方寸长悬五尺天。宣布曾分南国政,贤劳敢咏北山篇。真心独有松堪比,臣节惟应老更坚。”[9]他的这种坚定的心志,与孙蕡等昔日同乡幕僚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任山东行省参政时,孙蕡就投诗劝勉:“皇风来播南陲日,开府兼持将相权。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