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效农业生态实验启示
高效农业生态实验启示作者:党增春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高效农业生态建设试验,始于1983年,目的在于探索高效农业生态建设的途径和技术,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1上黄村试验前的自然经济概况及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
1.1自然经济概况
试验区位于黄土丘陵区西部半干旱区的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凉半干旱区,年均气温7℃,ge;10℃的积温2573℃,年均降雨量424mm,干燥度1.55。植被为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灌丛草原类型,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区。试验区总面积1517.3hm2,可利用面积1381.1hm2(人均1.9hm2),其中沟坡地占77.2%,沟谷地占6.3%,台地占7.5%,非生产地占9%。农业耕地458.9hm2,人均0.63hm2。试验前(1982年)人口724人,土地光秃裸露,林草面积率仅3.1%,粮食产量仅532.5kg/hm2。人均粮230kg,80%的群众未解决温饱;人均收入仅47.5元,大大低于当时全国农户人均收入270元的水平。
1.2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
1.2.1干旱频繁植被稀疏本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是本区危害最重、影响最广、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可谓众灾之首。据1959~1980年的统计资料[1],干旱年份发生频率为64%,即平均3年两旱;大旱年为36%,即平均3年一遇;特别是4~7月的春夏干旱,发生最频繁,且常常是春夏连旱,3年两遇。试验区植被稀疏,总土地中除33%为农地外,人工林草地仅占3.1%,其余60%的天然草地几乎全是退化裸地,牧草覆盖度仅30%。
1.2.2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植被稀疏,土壤缺少覆盖保护,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0t/km2,年侵蚀厚度4mm,流失有机质210kg/(hm2?a),氮、磷、钾6.6kg/(hm2?a)。无钱买肥,广种薄收,土地越种越薄,主要耕种土壤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仅5.0~7.0g/kg,全氮含量仅0.5~1.7g/kg,速效氮含量仅5mg/kg左右[2]。
1.2.3土地资源配置失调农业经济结构单一,试验前农地占33%,林地占2.1%,人工草地占1%,牧荒坡占64%,牧草覆盖度仅30%。光能利用率也只有0.04%,大大低于当的全国平均光能利用率1%的水平。由于单一粮食经营,导致林业收入仅占1%,牧业收入仅占9.1%,资源配置严重失调。
2上黄村高效农业生态建设试验的实践
2.1建设目标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持水土;提高旱作单产,实现粮食自给;大力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油、薯、果、牧,提高经济收入;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2.2建设步骤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5~6年时间(1982~1986年),草灌先行,种树种草,恢复植被,建立良性生态基础环境,使人工林草面积率达40%,水土流失减少50%。第二步:用5~8年时间(1987~1995年),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稳产作物和油、豆、果、草等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实现人均粮和人均收入双过千。第三步:再用5年时间(1996~2000年),基本治理水土流失,发展高效持续农业,较大幅度增加群众收入,使其彻底摆脱贫困,奔向富裕。
2.3建设措施
采用“三改三变”战略措施,实施农林牧综合治理。如表1。
2.4实施技术
2.4.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点及各类土地的适宜性,上黄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是峁草、坡灌(木)沟乔(木),平缓土地用作农[3],即草帽子、灌脖子、农身子、乔靴子。农林牧优化用地结构为3uml;2uml;5。
2.4.2侧重增加绿色植被,提高草地载畜量(1983~1985年),实施“草灌先行”[4]的技术路线。
2.4.3侧重化肥投入,提高粮食单产(1986~1990年),实施“出路在肥”[5]的技术路线。
2.4.4侧重雨水拦蓄利用,发展高产稳产农业(1991~1995年),实施“关键在水”的技术路线。
2.4.5侧重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推进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1996~2000年),实施“模式栽培”技术。
3上黄村高效农业生态建设试验的效益
3.1土地资源配置变化如表2。试验前(1982年)农地占33.2%,林地占2.1%,人工与改良草地占1%,退化草地与牧荒坡占64.5%。调整后(1985~1995年)农地占26.1%,减少7.1%;林地占19.0%,增加16.9%;人工改良草地占29.0%,增加28%;退化草地与牧荒坡占25.8%,减少38.7%。
3.2农业经济结构变化如表3。经过13年的调整,平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