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doc

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为了观察中医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盛型4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结果: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治愈67例,占63.2%;好转34例,占32.1%;无效5例,占4.7%;总有效率占95.3%。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 【关键词】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在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居多[1]。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男41例,女65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1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短者8个月,最长者10年,平均1.6年;其中肝郁脾虚型39例,脾胃虚弱型36例,脾肾阳虚型18例,脾虚湿盛型13例。全部病例均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制定)。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是指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3辨证论治 3.1肝郁脾虚型:症见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善叹息,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治宜抑肝扶脾;以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治疗。 3.2脾胃虚弱型:症见腹痛隐隐,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以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治疗。 3.3脾肾阳虚型:症见晨起腹痛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以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和四神丸(《内科摘要》)加减治疗。 3.4脾虚湿盛型:证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治宜健脾祛湿;以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加减治疗。 4治疗结果 4.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 症状消失,排便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者。好转: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4.2治疗结果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治愈67例,占63.2%;好转34例,占32.1%;无效5例,占4.7%;总有效率占95.3%。 5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的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等,其发病率高,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一般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IBS以腹泻型最多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因情志失调,精神忧郁,以致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或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脾胃虚弱;或因脾虚湿盛;或因脾虚及肾,肾阳虚衰,命门火不足,不能助脾胃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3]。在治疗方面,外邪侵犯与饮食所伤而致急性泄泻者,治当祛邪为主;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成慢性泄泻者,治以扶正为主;虚寒宜温补,陷下宜提升,滑脱宜固脱,七情郁怒宜肝脾两调[4]。因此,临床上要从整体出发,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选药;并重视情志、饮食调理,保持生活规律及良好的心境,增强体质,整体调理,以利于疾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M]2008:426-428. [2]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