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德千-94岁老红军家中挂满学习创新理论条幅
杨德千:94岁老红军家中挂满学习创新理论条幅“老有所为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退而不休,继续做一些事情,发挥余热,走到哪里就像一盆火,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把钱看重了,做人的气节就会轻了,还是做人做事胜于金”;
“只有离退休的职务,没有离退休的党员;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摘自本文主人公杨德千的日记
73年革命生涯、71年党龄、94岁高龄,他有资历享福;副军职待遇、二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他有本钱居功;有公务员、有司机、有专车,他有条件享受。
然而,北京军区装备部副军职离休干部、老红军杨德千却谦虚谨慎、勤俭生活、甘为公仆、廉政为官。于是,人们评价说:“杨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用。”
理论学习“三个天天有”
1982年10月,杨德千作为副军职离休干部住进干休所。革命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家人为其拟定了旅游出行包括日常养生的一些安排。他却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学习计划:每天坚持理论学习不少于5个小时。他还自订了规矩:天天有个小目标,天天有个新希望,天天进步一点点。
凡是去过他家的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红军的家里没有一件高档家具,没有任何炫耀自己的军功徽章,也没有一张名人字画。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挂的全是他学习创新理论的新的条幅,桌子上、床上摆的都是书、报纸……
有人不理解:“你已经不在领导岗位上了,天天学理论还有啥用?”杨德千回答:“一名共产党员既有生理生命,又有政治生命,政治生命是本。老同志要保持活力,首先思想不能生锈。”
“2008年大事多,感悟深,激情起……”这是今年春节前夕,干休所党组织收到的杨德千递交的一份6DOO字的“年终自我小结”。杨德千在小结中,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写到奥运会、残奥会精彩无限、“神七”飞天扬眉吐气、两岸交流跨越历史,再写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收获……
向组织递交“年终自我小结”,是杨德千离休后一直坚持的一个习惯,也是他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有效方法。近年来,他先后写了40多本理论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累计40余万字。
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可管一辈子
为了勉励自己,杨德千写下一幅条幅挂在家中:“功劳资本摆不得,个人恩怨记不得,吃喝玩乐沾不得。”
杨德千的工资除了长年资助贫困学生,就是资助老家生活困难的乡亲,帮助他们致富,很少给自己的儿孙。从1992年到现在,杨德千先后拿出1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写鼓励信数百封。目前,他资助的36名学生中,已有8人考上大学,有的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8年春节前,杨德千听说装备部开展向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捐款的消息,在公务员搀扶下,拄着拐杖第一个来到捐款地点,亲手将1000元钱放进捐款箱;去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因骨折住院治疗的杨德千,特意请人代他为灾区人民捐款1500元……
然而,外孙女到加拿大留学前,来向姥爷告别,他分文未给,而交给外孙女一包祖国的黄土,让她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根。
孙子结婚,杨德千送了一本《科学发展观读本》和一封勉励新人努力工作的信。他说:“给钱不能管一辈子,给书让他们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才能管一辈子!”
他让我们知道
什么叫共产党员
对待生活,杨德千奉行勤俭的原则。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张老式书桌掉了大半的漆,旧钢丝床用四根自制竹竿支撑着蚊帐,白色的床单上打了一个大补丁,唯一比较昂贵的就是电视机。老人从不浪费一粒米,不舍得买一件贵重衣物,一件蓝色中山装和紫色毛衣一穿就是18年。到菜市场买菜,总是挑最便宜的买。他还买了一台缝纫机,穿破的衣服、袜子,都是自己动手缝补。洗过菜淘过米的水,他用来浇灌花草和树木。
杨德千住的是老平房,干休所多次想进行维修,但他就是不同意。杨德千有专车,但他自己平常很少用车,菜市场距他家2公里,每次买菜他都让公务员扶着他步行往返1个多小时。司机劝他开车去,他说:“我走着去买菜,虽然途中休息好几次,但强迫我锻炼了身体,也为公家节省了汽油,岂不是一举两得?”
每次从卫生所拿药,吃剩的,他都保存好,再犯同样病时,接着吃。前几年,他患心脏病,医生建议他安支架,他考虑费用太贵,没同意。两年后病情加重,在医生的强迫下,才做了支架手术。
“死后遗体供科研用,有用的器官摘去,剩下的火化,骨灰不保留,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杨德千上交给干休所党委保存的遗嘱。
杨德千说:“把钱用于公益事业,既有益于人民,又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心里踏实高兴。”许多群众说,他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共产党员。
人物档案
山西省清徐县人,1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