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赶大营及美食交流(上).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柳青赶大营及美食交流(上)

杨柳青赶大营及美食交流(上)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迥异的饮食文化。天津地处渤海之滨,新疆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之麓,两地相距万里之遥。然而,当新疆游客在天津餐馆用餐,或者天津游客在新疆乌鲁木齐餐馆用餐时,常常发现这两地的饮食文化中有着扯不断的情缘,这又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难道说有着什么联系?是的。要想了解这段情缘,还要从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说起。 在我国西北边疆的乌鲁木齐市,旅游者会发现。当地居住着不少讲话带有浓重的天津杨柳青口音的居民,攀谈起来会使来新疆旅游的同乡备感亲切。原来,他们的祖辈都是清末至民国初年“赶大营”到新疆创业的,最早的大约在光绪年问,到新疆后多以经商或打工为生。生活安定了,有的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与新疆各族人民荣辱与共,共同建设新疆。如今,“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已经传到五六代了。不仅在乌鲁木齐,杨柳青人的踪迹遍布天山南北,伊犁、塔城乃至喀什、和田也有“大营客”的后裔在工作生活。也有一些“大营客”在新疆创下基业挣下第一桶金后,带着资金回归故里,或颐养天年,或在故乡第二次创业。无论如何,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为繁荣新疆和家乡的经济、文化诸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津杨柳青镇以年画出名,但实际上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影响要超过杨柳青年画。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自发而又成功的移民。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新疆。成立所谓“哲德沙尔国”。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清军西征。击败了盘踞新疆多年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至光绪三年(1877年)收复了全疆。当时天津一带连年饥荒,兵祸不断,杨柳青受灾严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跑西北”的杨柳青人挑挑担担。跟着左宗棠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因经常跟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故也谓之“赶西大营”。战事停止后,已无大营可赶,此后的杨柳青人进疆谋生就称“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则是“赶大营”的继续和延伸。进疆“赶大营”的人,则被称做“大营客”。 这一批批饱受苦难的杨柳青人当时并没有想到,“赶大营”者居然会在古今商贸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篇华章。这些杨柳青人,紧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克复南北疆16座大城,收复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们出生入死。为部队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祖国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功勋,很多人甚至为此英勇捐躯,成为客死异乡的无名忠骨。 “赶大营”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峰。一次是在光绪元年。杨柳青人用货郎担担着毛巾、肥皂、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糖、辣椒、常用药品等,就是这些平日里不被人注意而又生活必需的“针头线脑”,连接了天津与新疆的一条血脉,靠着这一点一滴的物质与精神积淀,使天津人的精神、天津人的生活味道遍布了天山南北。杨柳青人从肩挑小篓逐渐发展为开设店铺。一时,在新疆的历史上破天荒地出现了津京风貌的商店铺面遍地开花的局面。第二次出现在光绪八年。杨柳青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构成了覆盖整个新疆的经营网络,为新疆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津帮”曾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津帮”当时翘居先后进入新疆的燕、晋、鄂、湘、豫、秦、陇各帮之首。《新疆图志》称,新疆商业“津人植基最先,分支遍及南北疆”。肯定了津帮在新疆商业史上奠基者的地位。第三次在光绪十六年。在经济交往上出现了商业、手工业、工业等多业并举的局面。在文化交流上,年画、蔬菜种植等百余种艺术、技术传人新疆,史称“百艺进疆”。 “百艺进疆”为新疆带来了内地的各种技艺和文化习俗,如天津的年画、风筝、剪纸、春联、珠算、社火(包括龙灯、武术、秧歌、音乐会)、水会、花轿扎彩、建筑(京式楼阁、四合院、庙宇及雕刻、彩绘)、造纸、毛巾、供电、电影、金银工艺、游艺(抖空竹、踢毽子)等。当然,还有一系列的饮食文化,如蔬菜种植、海昧、烹调及风味小吃。 饮食文化的交流也是和“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分不开的。当年,左宗棠率兵入疆取得了胜利,乌鲁木齐经过多年的战乱恢复平静之后,城内市面冷清,日用商品极度匮乏。杨柳青和从各省“赶大营”来的商贩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解决了老百姓一时的生活难题。这其间有一批杨柳青人经过艰苦创业定居在乌鲁木齐的大十字一带。比如曾有姓杨和姓周的两个人凭着做糕点的手艺开办了“复泉涌京津糕点店”,兼营酱菜和调味品。还有人开办了津京风味的饭馆。在乌鲁木齐的大十字等繁华地带,不仅可以看到家家贴着杨柳青年画,而且可以在饭馆中品尝到天津厨艺的山珍海味、脱骨酥鸡和各种风味小吃。在糕点店可以买到精美的京津糕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