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络教学管见--及六版《经络学》商榷
经络教学管见--及六版《经络学》商榷[摘 要] 对六版《经络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络的各种概念均应严谨,不可或缺;经络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应完整;经络循行及病候原文的注释、译文对正确理解经络理论作用重大,应力求准确,符合《内经》旨义;经络学内容繁多,应适当删减以适应教学改革;对经络分布对称、交会规律及足三阴内、外行合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主题词] 经络学说/教育;教学
OpiniononTeaching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
DiscussiononTheMeridianandCollateralScienceoftheSixthEdition
HouShuwei
(HospitalAffiliatedto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011,China)
[Abstract]
ThepaperanalyzesandstudiesapartofcontentsofTheMeridianandCollateral
Scienceofthesixtheditionandraisesauthor?
sopinion.Variousconcepts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shouldbestrict,the
functionsofcompositions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shouldbecomplete;tr
avelling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andexplanatorynoteandtranslatedte
xtofsyndromeandsignsinoriginaltexthaveimportantrolesforcorrectunder
standingtheories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soshouldstrivetobeaccurat
eincontents,conformingwithdecreesofTheYellowEmperor?
sInternalClassic;meridianandcollateralsciencehasvariouscontents,sot
heyshouldbeproperlyreducedtoadaptteachingreform;andlawsofsymmetryan
dcrossingofdistribution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andjointtravellingo
fthethree?
YinChannelsoftheFootonmedianandlateralregions,andotherproblemsarere
searched.
[Keywords] MeridianTheory/educ;Teaching
经络学是针灸各科的理论核心,较扎实的掌握经络理论对提高针灸临证水平意义重大。笔者讲授经络学多年,偶有所得,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概念清晰 功能明确
任何学科的基本概念,均是该学科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故掌握基本概念,可对所学学科产生提纲挈领的认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经络学》(以下简称《经络学》)此方面有可商榷之处。
经络系统庞大、复杂,概念众多,如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以下简称经脉、经别、经筋、皮部、络脉、奇经)等,除奇经外,《经络学》多未予定义,可能考虑诸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均予定义。但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教材的完整性、严谨性及学习效果,以上内容均不可或缺。
此外,《中医基础理论》以上概念的定义亦有欠严谨及可商榷之处,如”经别……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将其归属为支脉,似不妥。主、支脉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主脉循行部位较深,且属络脏腑;支脉循行表浅,仅个别支脉属络脏腑。但经别从肘膝以上的正经别出、进入胸腹腔,除手少阴经别仅到本脏、不经本腑外,余经别均既入本脏(腑)、又经本腑(脏),该特点与经脉脏腑属络规律几近相同,故有人认为经别是经脉组成部分,笔者亦认为应把经别定义为”别道而行之正经”,是其主脉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经络学》未予明确定义的某些概念,笔者拟为”经络根结、标本是指十二经脉气发源于肢端、集中于四肢、弥漫布散于躯干、头面的一种经气运行模式”;”关、阖、枢是用门户各部件作用来说明手足三阴三阳的防御机能、气机变化,解释六经皮部正常功能的经络理论”。
《经络学》对经络各部功能的描述繁简不一,对经筋的功能未予明确说明,若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准,亦有可商榷之处:”经筋的主要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