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电热耦合的动态最优潮流模型与算法 dynamic optimal power flow model considering electro-thermal coupling and its algorithm.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计及电热耦合的动态最优潮流模型与算法 dynamic optimal power flow model considering electro-thermal coupling and its algorithm
第34卷第3期 电力系统自动化 V01.34NO.3
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 Feb.10。2010
2010年2月10日 Systems
计及电热耦合的动态最优潮流模型与算法
王孟夏1,韩学山1,杨朋朋2,康凯3
(1.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061f 2.山东省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250013;
3.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烟台供电公司,山东省烟台市264000)
摘要:在电热协调概念基础上,结合输电元件随栽流变化的电与热之间耦舍的规律,以输电元件运
行最大允许温度为其热载荷限值,并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构建新的动态最优潮流模型。该模型能够
实现运行调度中对输电元件随载流变化的热惯性性质的利用,达到有效发挥输电元件输电能力的
目的。在此基础上,采用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将该模型转化为代数表达形式的方程,基于
内点法进行求解。针对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结合电热耦合的物理规律,以及内点法迭代过程中修
正方程的特点,分别在模型和算法上提出约束数缩减技术和解耦的处理手段,从而降低求解复杂
度,提高求解效率。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动态最优潮流;电热协调;电热耦合;电力系统;内点法
0 引言 化调度中引入输电元件温度作为决策量对输电元件
潜在热载荷能力的挖掘作用,由此使ETC研究取得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
一定进展。
利用,使发电、用电在空间和时间上差异性不断加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计及电热耦合的动态最
大,如何高效率使用电网,挖掘其潜在的输电能力,
优潮流模型。该模型继承传统方法,融入电热耦合
已成为电力工程界关注的焦点。
过程潮流,以输电元件运行温度为决策量,使动态最
输电元件动态热定值(DTR)技术自20世纪
优潮流概念得到拓展。依据该模型,可实现在调度
70年代末被提出以来[1],得到研究和应用【2巧]。依
中兼顾电、热2个不同动态变化的过程,充分利用输
据输电元件最大允许运行温度,DTR通过实时量测
电元件随载流变化的热惯性,达到有效发挥输电元
(环境量、电气量)配置,借助热平衡方程原理实现对
件输电能力的目的,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输电元件温度的实时跟踪和监测,以有效发挥输电
和安全性。
元件的输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电力系统运行
调度和控制中往往将输电元件载荷能力的热限制 1 电热耦合动态最优潮流模型
(温度限制)又转换为电气量的限制(载流、功率的限
在传统动态最优潮流模型基础上,结合热平衡
制),因此,DTR技术并没有真正与电力系统运行调
方程式(见附录A式(A1)),电热耦合动态最优潮流
度和控制有机结合。一旦在电力系统运行调度和控
数学模型如式(1)~式(6)描述:
制中以输电元件温度作为其载荷能力限制,必将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集团客户固定话音改造方案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customer fixed voice access.pdf
- 集团化设备维修知识库的设计及实现 con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roup maintenance knowledge base.pdf
- 集约化战略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税务筹划 tax scheming for china' s power enterprises in the environment.pdf
- 集约化水产养殖监控系统设计和实现 the design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pdf
- 集团型风电企业综合联网监控管理系统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networking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wind power enterprise groups.pdf
- 集中抄表系统载波路由算法的研究 research of carrier routing algorithm for centralized meter reading system.pdf
- 集中抄表双模通信系统的设计 design of dual 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entrlized meter reading.pdf
- 集中供电型弱互联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方法探讨 discussions on the method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for regional power grid with centralized supplying and weak ties.pdf
- 集中非叠绕组的绕组因数对电势谐波抑制 effect of winding factors on the harmonic back emf in non overlapping concentrated windings.pdf
- 集中供热系统中模糊自整定pld控制的研究 research of fuzzy self-tuning pld control in district heating system.pdf
- 计及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时域仿真的区间算法 power system time domain simulation under uncertainty based on interval method.pdf
- 计及电网安全风险的风电机组最优规划.pdf
- 计及电网变化过程的地区电网运行风险评估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 of regional power grid considering developing process.pdf
- 计及电力系统n-1的电压稳定裕度估计方法 voltage stability margin estimation with n-1 contingency.pdf
- 计及电网经济性的配电网供电恢复重构寻优算法 optimized reconfiguration algorithm for power supply recovery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economy of power grid considered.pdf
- 计及电压调节和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分析 a novel power flow analysis for distribution system considering voltage regulation and distributed generation.pdf
- 计及电网状态的充放储一体化站运行模式探讨 discussion on operation mode of charging-discharging-storage integrated station considering power network statuses.pdf
- 计及电压稳定的最优潮流综述 survey on optimal power flow considering voltage stability.pdf
- 计及动态稳定约束的交直流系统区域间可用输电能力计算 calculation of 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 of hybrid acdc power system considering dynamic security constraint.pdf
- 计及地理空间信息的农网投资效益后评估方法 rural power grid investment benefit post-evaluation method containing geospatial information.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