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业革命及其初期的影响
工業革命的界定 1.界定 A.狹義:指生產技術的改進 B.廣義:指政治、社會和文化結構的改變 2.得名:湯恩比(Toynbee-英) - 《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 A.分析了工業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B.描述貧富之間種種的社會問題 3.泛指:十八世紀60~80年代,首先在英國發生 的生產技術、社會和經濟的巨變 什麼是「工業革命」? 1.時間:十八世紀後半葉 2.特徵:人類生產方式的改變A.機械化-機器取代手工 B.動力化-機械動力取代自然力 3.生產活動擺脫自然的限制A.機器工廠取代手工作坊B.家庭式、區域性→全國性、國際化C.工業成經濟的新支柱 工業革命前的家庭手工業 在工業革命之前,家 庭就是生產的單位, 家庭中的成員都是生 產的勞動力,共同經 營某項生產活動,以 求生存。 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背景 1.擁有廣大殖民地A.經過數次的國際戰爭B.殖民地可提供原料,又可成為商品的市場 2.圈地運動快速擴展→引發農業革命A.鄉紳併購公地或小自耕農的土地→圈成大農場B.利用新式農具→提高生產 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紡織業的成長 1.紡織業帶動英國工業起飛-1760年代 A.毛紡織業:1770年已占全國輸出額1/3 B.棉紡織業:1780年起領先英國各項工業 2.機器的發明 A.1733年-約翰凱發明「飛梭」 B.1767年-哈格里佛士發明「珍妮紡紗機 C.1769年-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 瓦 特 利用水力推動的紡織機,能夠 快速將紗抽出並紡到線軸上 能源的運用 1.來源:A.木材:a.圈地運動 →使農民因缺乏木材取火而苦惱 b.英制定法律,防止人們私闖圈地偷取 木材 B.煤:a.會有礦坑積水問題 b.沙弗里(Savery)發明「幫浦」 蒸汽機的改良 1.沙弗里(Savery):十七世紀末A.發明「幫浦」 B.利用火將水轉化成蒸汽,推動幫浦產生動力 2.紐考門(Newcomen):十八世紀初A.改良蒸汽機 B.能汲取礦坑積水和拉曳礦工、物件 3.瓦特(Watt):十八世紀下半A.於草地上散步引發靈感 B.1776年展示會-布爾頓暨瓦特公司 鋼鐵的生產 1.地位:製鐵業僅次於紡織業 2.產量大增A.1740年-在索塞克斯一帶有十座熔爐B.1755年-已出現大型煉鐵工廠→可大量外銷 3.鋼材質料提升 A.以焦炭為燃料B.製造出「鋼」-火爐中加入微量的炭 英國煤溪鋼鐵橋樑與局部鋼樑結構圖 工廠和城市的發展 1.工廠的設置 A.以便集中管理勞工與生產過程B.裝置掛鐘-訂定作息時間 2.新興工業城市的形成-大量鄉村人口,流向工廠附近 工人群眾的出現 1.原因: A.新興城市擴增B.工廠制度建立 2.特色: A.欠缺專業技能,靠體力勞動賺取工資 B.勞工群聚之處,常形成貧民窟 C.凝聚出階級意識,以組織性力量與資本家對抗 交通的改進 1.工業革命初期-開鑿運河A.政府與工商界積極開鑿B.形成網狀水路 2.工業革命後期-修築鐵路A.火車的發明B.鐵軌的鋪設 正面影響 1.物質生活的進步 A.利用機器生產物品 B.人們日常生活異於昔日 2.人口快速成長→形成新興城市 3.中產階級興起→促成工業資本主義的形成 4.交通便利→改善人們的生活空間 5.中產階級的文化活動→成歐美社會的新主流 負面影響 1.政客、鄉紳與資本家勾結腐化→對國家社會的傷害(甚於喬治三世) 2.社會各階級懸殊-貧富不均 3.勞工工作條件太差A.工廠環境惡劣B.工作時間過長C.工資被剝削D.童工、婦女工資低,甚至被騷擾侵犯 4.中產階級家庭中,男性掌控家庭經濟,女性形同禁錮於家中,強化了父權主義的發展→十九世紀後期女權運動興起的背景。 童工的處境 工業革命早期,雇主會雇用童工,童工的工作時數往往長達十六個小時,並從事各類勞動,甚至危險的工作。 工業革命的傳布 1.方向:由西向東 2.傳布地區A.19世紀前半-法國、比利時 B.19 世紀後半-德國、俄國、美國、 奧匈帝國、義大利C.20世紀初期-日本 英國工業革命的傳布 圈地運動 16世紀中葉,英國毛紡織業日漸興盛,許多地主為了放牧更多的羊群,開始將公有的林地圈為己有,或是併購小農的土地,以提供更多的紡織原料。因此造成許多公地淪為私人所有、小農被迫離開土地的現象,使成千上萬的農民流離失所、無法謀得溫飽,引發出種種的社會問題。 圈地運動 在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國會被士紳階級控制,他們致力於修改法案以增加自己的權益,後來國會在176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