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大城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学报 2014年第3期
特大城市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纪 韶,王珊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2005~2012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
每年达到405万人,而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
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长以及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波动中下降的
趋势;从服务业内部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
未来北京市拉动就业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行业。
关键词:服务业;就业弹性;就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14)03-0035-06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主要面临着经济增长减速、工资水平提高以及扩大内需和提高汇率形势下增加
就业的挑战。张小建等 (2012)认为努力做到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对于经济转型具有重
[1]
要意义 。同时,经济发展能否带动就业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惠及绝大部分人口、改善收入分配恶
[2]
化趋势的关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就业弹性和就业增长变化进行了实证
研究和解释。就业弹性可衡量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较高的就业弹性表示一单位的经济增长能带来
[3]
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弹性还可反映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形势变化的传导程度,如丁守海等 (2009)
[4]
通过计算就业弹性来衡量经济下滑对就业造成的影响 。就业弹性已经成为经济学者研究经济增长和就
业之间关系的主要分析工具。陆铭等 (2011)认为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结构
失衡和资源错配问题的成因。不少国内学者曾利用就业弹性概念计算了总体经济或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
[5] [6] [7]
如张车伟和蔡窻 (2002) ,简新华和余江 (2007) 以及丁守海和刘昕 (2009) 等。现有文献在中国
经济增长能否带动就业增长问题上分歧较大,但共同的认识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靠提高就业弹
性缓解中国就业问题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然而目前对于就业弹性的研究集中于国家层面或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很少有研究从
特大城市层面去分析就业弹性的变化。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
[8]
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 。城镇就业弹性的变化更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真
实的就业增长变化情况。人口在城市的聚集是服务业规模化和分工精细化的基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作者简介:纪韶 (1954- ),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实践;王珊娜
(1987- ),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实践。
35
解决未来城市就业的最重要的途径。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常住外来人口从2005年
①
的357万增加到2012年的7738万,而大部分常住外来人口来京的目的在于 “工作”。2005~2012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05万人。北京市服务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应究竟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