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文物腐蚀受损原因的研究①.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铜器文物腐蚀受损原因的研究①

第 5 卷  第 3 期 电化学 Vol. 5  No. 3 1999 年 8 月 EL ECTROCHEMISTR Y Aug. 1999 青铜器文物腐蚀受损原因的研究① 祝鸿范  周 浩 (上海博物馆 ,上海 200231) 以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为代表的青铜器是我国金属质地文物中的珍品. 因腐蚀而造 摘要   成青铜器表面铭文图案等考古信息破坏 ,致使文物价值受到严重损害 ,如一种常见的青铜器表面 的粉状锈 ,又称青铜病 ,在大气环境下它常从某些古铜器锈皮底缝中冒出并蔓延 ,从而使青铜文物 遭受破坏 ,这是腐蚀现象中的特殊类型. 本文调查了青铜病的表现‘症状’,对青铜病形成的过程和 原因 , 以小孔腐蚀原理研究了溶液的p H 值和 Cl - 浓度对青铜腐蚀的影响 ,进行了模拟闭塞电池内 化学和电化学状态的研究 ,提出青铜病的产生机理并探求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青铜器保护处理方 法. 关键词  小孔腐蚀 ,青铜病 , 闭塞电池 ,文物保护 在出土的青铜器上 ,青铜病的病灶大多发生在锈垢底层下 ,当未冒出粉状锈时 ,一般不容 易被发现 ,在大气环境中 ,带有青铜病的文物青铜器常因表面铭文、图案等考古标记被腐蚀损 坏而丧失价值. 为了寻找青铜病的病灶分布规律 ,我们曾采用B TA- H O 试液[1 ,2 ]去鉴别何种 2 2 类型的锈层底下最可能藏有这种病灶. 因为有病灶的地方都会有氯化亚铜存在 ,它一接触到 B TA- H O 溶液就会立即、快速生成絮状物 ,无病灶的地方就没有这种反应. 在这里 H O 与 2 2 2 2 Cu Cl 能产生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而 B TA 起到防止铜表面变黑的缓蚀作用 ,若氧化作用过 2 2 大 ,反应后的铜器表面即会呈现暗黑色状态 ,可用氨溶液局部处理 ,其表面的黑色便可恢复到 原来的色泽. 用这种方法普查表明 ,表面有瘤块状且起伏不平的锈层底下大多藏有这种病灶. 病灶的分布区域有时很小 ,有时面积较大且呈片状分布. 这些病灶都是通过 B TA- H O 溶液 2 2 从这一类锈垢层的小孔处或隙缝间隔处以局部接触试验而得出的规律. 对青铜器表面瘤状锈 垢用小刀切开 ,发现其腐蚀产物的分布与典型的铜小孔腐蚀示意图完全一致. 文物青铜器是 否也具有这种小孔腐蚀的性质 ,我们做了以下的模拟试验. 1  实 验 ( ) 实验方法 : 以青铜 Cu :Sn : Pb = 85 :14 :1 为试样 ,实验装置如图 1. 玻璃槽中有一模拟小孔腐蚀的“闭塞区”,系用有机玻璃制成 ,有效容积为 50 ml , 闭塞区 一侧近底部有一短管 , 内径约 1. 5 mm ,长约 15 mm ,管口用半透膜包裹 ,使内外溶液扩散困 难 ,造成内部闭塞状态. 闭塞区上端用硅橡胶塞塞紧 ,塞上有插试件的小孔 ,青铜试样由此插 ① 本文收到 收到修改稿 ; ’98 首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论文选登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