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绘画探索.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涛的绘画探索

石涛 1703年某画册 晚年变革 笔法 石涛不再以新的笔法系统来取代旧的系统,而是完全规避系统化笔法。 这种自由过度的笔法似乎陷入了一种近乎杂乱的危险。 晚年变革 由于晚年精力下降,创作量增加,且冒险过度,失去了稳固的根基。石涛在1700—1708年的画作,对形式的控制难以达到原有的均衡。 总结: 意念清新,勇于突破,推翻传统,技巧缺失 石涛 雪景山水图 1704年 总结 石涛是明末清初独创主义大师中的最后一位,他是一位超时代的画家,以一己之力,为17世纪的绘画症结寻求解决之道。他一生的绘画道路,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验。 石涛晚期,对传统的摒弃更加坚决。他舍弃传统技巧,来扑捉自然中的真意。最后到底是成是败,难以分说。 参考文献 高居翰 :《气势撼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119-146页 高居翰 :《中国绘画史》,1984年版 王鉴 1648年某画册 古木垂阴图 1691 石涛的绘画风格发展历程 到了1690年初期,石涛已经和三个主要的山水画派有过接触,并从中汲取了他个人希冀的画风。这种吸收模式,加上他本人的艺术才情,使得他能够在中、晚年时,精通各家之法,跳出所有门派和画风之外,摒弃所有法,进入无法之境。 石涛的探索 对笔法的探索 在北京的学习,使得石涛坚定了画家应该弃绝“仿古”的行为。 石涛对笔法规则和形式系统甚感不耐,所以曾探索过破除这种形式的画法。 石涛 山水 1691年画册 石涛的探索 风格探索 石涛摆脱时间、地点、环境等影响画风的因子,不再受其束缚,打破一成不变的公式化的形式。 此时对石涛来说,绘画着重的是表现风景的真实面貌,风格的援引与否并不重要。这样,各派画风也就能成功的为他所用了 例如:《黄山图》 黄山图1 1699年 黄山图2 1699年 石涛的探索 此画册不是石涛作于游黄山时,也不是游山归来不久,而是二十余年之后,石涛凭记忆,佐以当时的一些写生稿而成。 石涛的探索 形式的探索 石涛认为,画家应该变化既存的构图法则,并将这些法则视为空壳子,根据自己对景物的体验,赋予这些空壳子新的生命内涵。 石涛的探索 绘画思想的探索 “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以无法为法 运用古人的画风时,并不将之视为一种“法”,也不当它是一套布局和笔墨传统,而是试图掌握古人意欲再现自然之心。 庐山观景图 庐山观景图 石涛的探索 脱离“仿古”,直抒对自然的感受 石涛恢复了绘画形而上的内涵,展现了原有的旨趣,努力展现他对外在世界的机理结构与运作轨迹的了解,展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余尝见诸名家动辄仿某家某派,书与画天生自在,一人执掌一人之事,从何处说起?”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 为禹老道兄做山水册 石涛的探索 在这部画册中,石涛写道:“是法非法,即成我法。” 此画册可视为石涛逐渐摆脱固有画风,突破传统,进入另一绘画阶段的代表作。 变化 1690年代末期,石涛摒弃了自己与绘画流派与传统间的关系,将自然和绘画取得了协调。他自己也弃僧还俗,摆脱了明代遗民的立场。至此,他并非禅僧,也并非遗民,只是一个画家。 这段时间,他自建一草堂,名“大涤堂”,自号“大涤子” 晚年变革 1700年至1708年,石涛希望进一步从传统的成习中解放出来。 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石涛企图随性而为,不再师法任何典范,不受任何流派所限,形成了逸笔草草的画风。 黄砚旅诗意图 黄砚旅诗意图 黄砚旅诗意图 黄砚旅诗意图 黄砚旅诗意图 黄砚旅诗意图 晚年变革 风格 石涛晚期的作品充满了业余画家的典型特质:自然流露的笔思,随意拈来的笔法与形式,持续不断的风格实验,全然不理会当时所谓“好画”的构成要件。 这种风格,为18世纪扬州与其他地区画家的画风,提供了精神源泉。 晚年变革 构图 石涛在之前对绘画构图的变革上更近一步,企图溶解既存的构图法则于无形。 这一时期,石涛的每一幅作品的构图,都是独特的创造,既未遵循前例,也未成为一种新的典范。 探寻变革·无法为法 ——石涛的绘画探索 时代背景 清代,山水画逐渐式微。近世四大画派(浙派、吴派、云间派、娄东派)及其他小支派之间,各成习气、相互竞争;而且赝本横行,以讹传讹,而古人的“真面目”不复得见。 “正宗画法”受到异端与旁门左道的污染使得当时中国绘画的整体环境趋于颓势。 时代背景 石涛:“今天下画师,三吴有三吴习气,两浙有两浙习气,江楚两广中间,南部淮徽轩淮海一带,事久各成习气。古人真面目,实是不曾得见,所见者皆赝本也。真者在前,则又看不入。” 时代背景 17世纪,不同的画风意味着不同的深意内涵,画家选择一种画风就是选择一种立场,是发表自己对艺术史的看法。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