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文化历史流变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孝文化历史流变课件

儒家孝文化的历史流变;;(一)孝观念意识的产生;何为孝?;(1)对偶婚制度的形成  人在幼小的时候,对父母普遍地表现出孺慕依恋的感情;成年后,则会有感恩的心理,并想有所回报,这是孝的本义。;“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孟子》);(2)宗法制社会是孝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在宗法制发展的情况下,先前的祖先崇拜逐渐纳入了宗法系统,成为维系族人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对族人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整个氏族只有聚族而居,共同生产,才能生存繁衍下去,从而形成了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和观念。;2、生产力水平低下;(2)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需要  随着岁月流逝,父辈逐渐成为家庭中部分家务劳动的承担者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被赡养者,原先的儿女们???逐渐成为家庭劳动的主力军和父辈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赡养者。但是如果子孙不孝,长辈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将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与安宁。;(3)孝是人们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氏族只有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团结,才有力量从土地上获取基本的衣食,才能保证家庭以及整个氏族的不断繁衍。;(二)诸子论孝;(1)“孝”是“仁”的基础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2)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 A、敬重父母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B、子承父志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 “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C、慎终追远  当宰我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回答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走后,孔子感叹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1)丰富“孝”的基本内涵 A、奉养父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养”和“敬”的思想,提出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包括“养口体”与“养志”两方面。  孟子提出了“养志”、奉养双亲应遵循的原则,这就是“尊亲”、“顺亲”、“得亲”。 “孝子之志,莫大乎尊亲。”“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尊亲”、“得亲”、“顺亲”不能悖逆国家政治原则,也不能与天理人伦背道而驰。倘若父母犯有重罪,为人子者不能包庇袒护,更不能徇私枉法。 ;B、丧葬、祭祀父母 “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 主张厚葬父母以尽孝思,提倡用精美的棺椁衣衾葬埋父母。 ;C、延续香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赵岐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贪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2)重视孝的政治作用 A、以孝为本平治天下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之所以推崇舜,是因为舜能以孝平治天下。 ;B、以孝设计理想政治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 “壮者以暇日修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1)从义不从父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集解·子道》)  荀子十分强调“孝”要服从于封建的统治秩序的需要,要从义不从父,从义高于从父,但同时又对从义不从父做了严格的规定,认为只有三种情形下才能这样做:“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荀子集解·子道》);(2)君恩大于父恩 “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 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 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三年毕矣 哉!”(《荀子集解·礼论》)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 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 者。”(《荀子集解·致士》) ;(三)先秦孝思想的成果《孝经》;2、《孝经》的内容 (1)将“孝”定为“德之本”,阐述了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