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评价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评价探究

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评价探究摘要: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评价是枢纽设计和行人组织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目前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利用社会力学模型动态仿真综合交通枢纽站内乘客集散行为,动态评价综合枢纽集散服务网络。以北京南站地下一层换乘大厅为研究背景,对未来高峰时段的客流集散进行仿真评价,分析集散的瓶颈点,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分析对比,证明改进方法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北京南站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passenger transport hub service network is designed and the hub of the organiz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and at present in this lack of correspond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support. This paper USES social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dynamic simulatio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in the station and passenger behavior, dynamic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hub distribution service network. Beijing south station in underground layer transfer hall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peak time for the future of the passenger flow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bottlenecks,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method is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Keywords: integrate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hub; Distribution service network; Beijing south station 中图分类号:F570.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综合交通枢纽集散服务网络的建设急需理论和技术支持,集散服务网络指交通枢纽设施(站厅、闸机、导向标志、扶梯电梯、栏杆、通道、站台等)的有效组合和连接为实现大量乘客或交通工具,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接受服务后离去而构建的服务于枢纽内外客运交通的运输网络。国内在集散服务网络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为这一理论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目前,行人流的模型主要有分子动力学模型、格子气模型、社会力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2]等.Tanaboriboon提出亚洲国家行人设施相关设计标准应紧密结合本地出行者特征[3]。Hoogendoorn和Daamen预测进站闸机对行人流拥堵水平、平均行走时间、延误等情况[4]。张建勋等利用vissim仿真对地铁枢纽站客流微观仿真评价枢纽的集散效率[5]。李得伟运用仿真手段动态评价综合交通枢纽,提出了7个枢纽乘客集散指标[6]。 以上文献未能对枢纽集散网络系统化深入评价研究。本文以行人流的社会力学模型为基础:动态仿真北京南站地下一层换乘大厅乘客集散行为,分析了不同强度客流输入的情况下,乘客的集散时间,找出集散瓶颈点、提出改进措施,为枢纽设计、行人组织提供科学依据。 2 乘客行走模型 本文采用行人流的社会力学模型,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行人受力分析来建立行人基本行为趋向性的模型。从社会力学的角度,心理和物理上产生的影响共同构成行人行为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将整合成行人移动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加速度。这些影响行人行为的力可以是行人对目的地的驱动力、周围行人对其影响以及障碍物对其干扰。因此周围行人对于行人对象同时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 2.1 乘客走行参数 枢纽站内高峰时段大密度的客流的走行速度其他相关参数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乘客走行模型是活动单元体模型,需要设置的参数包括:行人的运动速度1.37 ~1.51 、期望加速度3.4 减少至0、男人、女人最大加速度分别8.0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