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风”排序体系形成背景及其含义.docVIP

论“国风”排序体系形成背景及其含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国风”排序体系形成背景及其含义

论“国风”排序体系形成背景及其含义提 要:《左传》记载的“国风”排序体系是今本《毛诗》“国风”体系产生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周平王是该体系的创建者,并于其中寄托了强烈的政治目的。在国风体系中,“二南”至“王风”,象征周由兴而盛再至重建的历程,表达东周继统的合法性及平王“绍祖”以“明志”的政治追求;自“郑”至“唐”,是依照平王以洛邑为中心审视四域方国的排序结果排列的,旨在强调东周仍为天下共主的地位;“陈”以下三“风”,是平王择小邦“风诗”代表以为补缀的结果,具有扩充周廷“国风”系统并彰显周廷对小邦诸侯有效掌控力的含义。 关键词:诗经;国风;体系;周平王 《诗经》分“风”、“雅”、“颂”3部分。160首“国风”,占据“诗三百”之半壁。《诗经》的编辑者将这些诗分别归类到“十五国”名下,又对“十五国”加以排序,由此便形成了今本“国风”的排序体系。这种以“十五国”形式为诸“风”命名、分类、排序的基本体系之形成时间,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乐”的情况,所观诸“风”依次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自郐以下,无讥焉”。1现代学者多认为“郐”以下当为“曹风”,如此便勾勒出与今本《毛诗》名类相同、排序略异的春秋时“国风”排序的大致情况。如此,则不论孔子“删诗”与否,他都不是“国风”基本排序体系的创建者。2依据“郑风”多为郑国之诗且郑立国最晚(宣王二十二年)的情况,“国风”基本排序体系的形成时间大致当介于“宣王立郑”至“季札观乐”之间,而“欲崇礼于诸侯”3的周平王,很有可能就是该体系的首创者。 平王编诗,既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也蕴含了强烈的政治目的。西周覆灭,平王东迁,家国巨变中,平王处境尴尬。一方面,外祖申侯为立平王而引犬戎灭幽王、杀褒姒,这使平王难与弑君、杀亲、祸国了无关系;另一方面,携王4分权也使平王初立便需面对国家分裂的威胁。平王继位称不上是风光的胜利,因此,他需要彰显身份和立场,告知天下,只有自己才是周王朝唯一继任者,是天下的共主和明君。这种需求落实在“文治”上,便是在编诗之事中,寄托东周继统合法性和唯一性的诉求,宣扬王畿为天下中心的地位,暗示兴复宗周的政治愿景。在此认识基础上来看《左传》所载“国风”的编排,便可对“十五国”先后排列次序的含义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绍祖”以“明志”——“周南”至“王风”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六“风”是平王编诗的第一层,体现了其“绍祖”以“明志”的编诗思想和政治意图。具体而言,我们又可将此层“风诗”细分为“二南”、“三卫”、“王风”3组。 第一组:“二南”。尽管学者对“二南”的命名、释义和地域等问题仍有争论,但对“二南”与周初周、召二公教化有关的认同还是趋于主流。郑玄《诗谱》、朱熹《诗集传》都有文王徙都于丰,二分岐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各施其教的记述。而魏源对“《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1的“四始”说做出的“皆周公述文王之德”2的解读,更将《周南》彰弥周公教化的主旨升华到关乎诗之大义的高度。更有说服力的是夏传才先生对《诗经》发祥地洽川的亲身考察。他从地理、民俗、音乐、历史文献和遗存等多方面验证了“二南”中的一些诗篇在文王时代就已经在洽川一带产生,并由此为“二南”说明诗与文王、周公、召公等西周先公的关系提供了更具科学性的证明。3“二南”诗始于周族故地。这里是周族发展强大的根基所在,也是文王断“虞芮之讼”,接受天命的起点。周、召二公辅弼宗周三代,是周朝数百载王业的奠基者,更为两周国政拟定了礼乐教化、宗法、分封的核心纲领。“二南”因与周族故地、西周先公的特殊关系而冠居群“风”之首顺理成章,平王为“风”排序也理应如此。 第二组:“三卫”。“三卫”诗相与同风,除《定之方中》篇学者尚存是否为“新卫之风”的意见分歧外,其他诸篇均被认作是公元前660年狄灭卫以前的诗,皆产生于朝歌旧都。值得注意的是,“三卫”诗既然同为“卫风”,地理位置也十分接近,为什么要用“邶”、“鄘”、“卫”三个名称来命名和分类呢?魏源“故加邶墉卫之名,以别于楚丘之卫也”4的分析是以后事追溯前事。因为从“三卫”诗基本上都是渡河以前卫地诗歌的情况来看,《定之方中》不排除后续补入的可能,那么“三卫”诗就都是编诗者在卫灭以前编订的,其时何谈新卫、旧卫?当然也没有用“邶”、“鄘”来区分新卫、旧卫的必要。“邶”、“鄘”称谓的由来与武王克商后册命三监有关,而这一事件正是周族代商而立成为天下共主的标志,在周朝历史上具有彪炳千秋的里程碑意义。编诗者将“邶”、“鄘”这两个作为行政区划仅在西周之初使用过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