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纹饰对良渚文化的影响-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崧泽文化纹饰对良渚文化的影响-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崧泽文化纹饰对良渚文化的影响-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

地域文明 65 《东南文化》2014 年第5 期总第241 期 崧泽文化纹饰对良渚文化的影响 盛起新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 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 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 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 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 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 纹饰系统 崧泽风格 良渚模式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环 类(图一)。 太湖地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者前 考古资料显示,在崧泽文化中期阶梯状豆把 H 后相承,不仅是分布区域大部分重叠,在生活上 成为时代风格的时候,各种陶器纹饰也趋于繁 也都以鼎、豆、罐、壶、杯等为主要器物,良渚文化 荣。除了弦纹、附加堆纹、瓦棱纹等之外,构图繁 在崧泽文化奠定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成就出光辉 复的刻划纹饰也大量出现,其中又以丰富多样的 灿烂、以精致刻纹玉器和陶器著称的史前文明。 编织纹最具代表。在陶器刻划纹最丰富的上海青 [3 ] [4 ] [5 ] 崧泽文化约从中期开始,陶器上大量出现刻 浦崧泽 、江苏吴江同里 和浙江嘉兴南河浜 三 W 划或压划纹,通常一件器物只有一种主要纹饰。 个遗址中,刻划的编织纹所占的比例几乎可达到 [6 ] 晚期陶器纹饰多延续中期而来,新出现彩绘在陶 50%左右 。 器外壁的作法。考古报告中一般将这些由单股或 崧泽文化中期的编织纹多饰于罐、壶的肩、 多股线条交错编排的纹饰称之为缠带纹、弧线勾 腹部,以及豆把、圈足等部位,少数饰于陶钵外壁 N 连形图案、缠索纹或是绞丝纹等,有些则直接称 和鼎腹,通常一件器物只有一型主要纹饰。崧泽 之为编织纹或竹编纹。 文化晚期的编织纹多延续中期而来,主要装饰部 若与现在的编织器具如竹篮、竹筐、竹篓、筛 位从罐、壶类的肩、腹部扩大到了豆盘外壁或是 子、竹席、草帽、篱笆等习见的人字编、十字编、菱 豆柄的接合处、鼎足、杯腹以及圈足盘、盆的口沿 形编、六角形编织法、锁口法和倒插法[1]等对比, 上,这也与晚期凿形鼎足、假腹豆和假腹圈足盘、 D 崧泽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纹绝大部分皆可与之对 蛋形杯以及宽折沿圈足盘的流行有关,这些新出 应,故本文将这些纹饰称之为编织纹。刘敦愿先 现的器形和器类,都成为表现纹饰新的平面和载 生在研究大汶口文化陶器时,就注意到在许多陶 体。某些型式的编织纹更延续到崧泽文化—良渚 豆、器座和高柄杯上装饰的圆形和菱形大镂孔, 文化的过渡期[7 ]和良渚文化早期,甚至贯穿整个 应该是模仿自竹编的六边形图案[2 ]。同样地,崧泽 良渚文化。 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圆形和弧边三角组 一 崧泽文化编织纹的分类和演变 合”图案,其形式似乎也是对竹编物六角形编织 (一)崧泽文化编织纹的分类 法镂空部分的模仿,故本文也将其归入编织纹一 编织纹依形态可分九型。 收稿日期 2013-10-21 作者简介 盛起新(1967-),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