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药理陈乃宏:1受体的特征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这是受.doc

受体药理陈乃宏:1受体的特征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这是受.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受体药理陈乃宏:1受体的特征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这是受

受体药理 (陈乃宏): 1.受体的特征 (1)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这是受体的最基本特点,保证了信号传导的正确性。配体和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依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使两者结合,配体和受体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因素。 特异性除了可以理解为一种受体仅能与一种配体结合之外,还可以表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应,例如肾上腺素作用于皮肤粘膜血管上的α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等使其舒张。 (2) 高度的亲和力 (3)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配体与受体的结合饱和性 () 2.G蛋白与G蛋白偶联受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感受器、转换器、放大器?) G蛋白偶联受体(感受器)能与到达膜表面的外来化学信号作特异性结合,这是受体物质。目前已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证明,它们是一些独立的蛋白质分子;已经确定的近100种这类受体,都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也属于同一蛋白端,接着在肽链中出现7个由22~2质家族:即它们都由约300~4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一个较长的细胞外N-末8个主要为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α-螺旋,说明这肽链至少要反复贯穿膜7次,形成一个球形蛋白质分子,还有一段位于膜内侧的肽链C-末端。目前认为,受体分子中第7个跨膜螺旋是能够识别、即能结合某种特定外来化学信号的部位。 在受体因结合了特异化学信号而激活时,将进而作用于膜中另一类蛋白质,即G-蛋白质。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的简称,也是存在于膜结构中的一类蛋白质家族,根据它们分子结构中少数氨基酸残基序列上的不同,已被区分出有数十种,但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G-蛋白通常由α-、β-、和γ-3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通常起催化亚单位的作用,当G-蛋白未被激活时,它结合了一分子的GDP(二磷酸鸟苷);当G-蛋白与激活了的受体蛋白在膜中相遇时,α-亚单位与GDP分离而又与一分子的GTP(三磷酸鸟苷)结合,这时α-亚单位同其他两个亚单位分离,并对膜结构中(位置靠近膜的内侧面)的第三类称为膜的效应器酶的蛋白质起作用,后者的激活(或被抑制)可以引致胞浆中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增加(或减少)。 一、第一线降压药的代表药物及其降压的分子机制。 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或称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的是利尿降压药、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拮抗药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受体拮抗药等四大类药物。 1. 利尿药 如氢氯噻嗪等 (1)用药初期,排钠利尿造成体内钠水负平衡,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2)长期使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机制是持续地降低体内Na+及降低细胞外液容量,平滑肌细胞内Na+ 浓度降低可通过Na+—Ca2+交换机制导致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缓激肽和前列腺素。 (3)过量摄入NaCl能使利尿药减弱,限制NaCl摄入则是其增效,证明排钠是利尿药的主要降压机制。 2、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等。 (1)对血管的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钙通道而减少Ca2+内流,从而减少细胞内Ca2+含量而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尤其对动脉平滑肌的舒张作用更为明显,致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使血压下降。 (2)对心脏的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上钙通道而减少Ca2+内流,降低胞浆内Ca2+含量,故心肌收缩力相应减弱而呈现负性肌力作用,另外,钙通道阻滞剂兼有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 3、β受体阻断药 (1)减少心排出量 (2)抑制肾素分泌 (3)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 (4)中枢降压作用:阻断中枢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纤维的神经传导。 (5)改变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或压力感受器的的再建。 (6)增加心钠素或前列环素的合成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阻止AngII的生成; 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AT1被其阻断剂阻滞后,Ang II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收到抑制,导致血压降低。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50年代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有镇静药和亚硝酸类等,降压作用短暂而不稳定。神经节阻滞剂六甲溴胺是第一个有效的降压药,后来陆续发现美加明、潘必定等,但因其不良反应多,现已少用或不用。50年代中期,从印度萝芙木中提出生物碱利血平,其降压作用温和。国内学者用中国萝芙木总碱制成降压灵,对轻度高血压疗效好;胍乙啶是与利血平作用机制相似的人工合成药,降压作用强但不良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