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玉器技术初探-CUHK.PDF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牛河梁遗址玉器技术初探-CUHK

牛河梁遗址玉器技术初探 邓 聪 (香港中文大学)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玉器 技术体系 玉器的来源 加工技术 玉器社会价值 摘要 从考古学角度重建牛河梁遗址玉器技术体系。对牛河梁遗址群出土玉器的来源探索,从软玉矿源、采集方 式和运输等几方面讨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确认为两大类:单个体系,原河砾石直接加工成个体玉器, 即玉料与成品,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多个体系玉器,基本上是一对多个的关系。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 玉器形态分析,据加工技术和素材形态的差异,可以分别为扁平片状、弯曲状和长条状的素材。这些素材 生产技术,主要是锯片和砂绳切割技术配合的使用。牛河梁遗址发现数量较多大型锯片切割玉片,在中国 玉器技术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回顾近 40 年来红山玉器科学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随着 1980 年以来牛河梁遗址群调查和发掘工作顺利 1 的展开,出土了一批层位关系明确和遗迹单位组合清晰红山文化的玉器,备受中外学术界之关注 。其中,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丰富多彩,以其独特的造型甚受注目,成为探索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进程中重要的 关键。2008 年 8 月 13 日,我们在赤峰学院,正式启动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 的项目。随后,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工作小组先后在赤峰和朝阳等地博物馆,对各地出土的红山玉器, 2 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纪录 。同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7 日,幸蒙郭大顺先生的照拂,我们在辽宁省文物考古 3 4 研究所及辽宁省博物馆的协助下,得以顺利对牛河梁遗址群的如下地点:包括牛 2Z2M1 、牛 2Z3 、牛 5 6 7 8 9 10 2M4 、牛 2M21 、牛 2M27 、牛 5M1 、牛 16M2 和牛 16M4 出土的玉器,进行多角度数码拍摄、文字记 录和硅胶微痕复制等。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是次观察玉器的成果,从工艺技术上初步探索,更详 细的研究报告,有待今后的发表。 玉器技术结构的相关概念,包括如玉料来源、矿物分析、玉器出土状况、制作工艺、类型组合与功 能、使用后变形、玉器社会中流传、玉器社会价值递变、玉器埋藏后变化等,均是考古学研究所热切关注 11 的 。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大量的出土,如雨后春笋。这些玉器研究基础性的工作,不外乎是如何 就玉器制作与消费过程中,对各种的资料作出正确的观察、分析和记录,否则相关出土玉器的资料价值, 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换句话说,本文是从玉器技术角度作为一个介入点,为牛河梁遗址群相关玉器工艺 资料的积蓄,为今后红山文化玉器深入的研究,提供对比的基础。这篇文章是对牛河梁遗址玉器技术体系 思考的尝试,乞请大方之家指正。 二、玉料来源、采集与运输 红山玉器尤其是牛河梁遗址群出土玉料来源,是很值得探索的课题。1980 年代初期,一般认为红山玉 器玉料来源于岫岩玉矿的蛇纹石,并不知道这些玉器矿物是真正的软玉。稍后,据地质矿物学家闻广的鉴 定,认识到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主要是一种色调偏黄的软玉,质地均匀,具一定透明度。对红山玉器玉 料的来源,闻广慎重的指出:「现代辽宁宽甸所产的青黄玉及甘黄玉,均为透闪石软玉,与红山文化的特征 12 玉材相似。」 1 最近几年,由北京大学地质及考古学者的合作,对岫岩一带软玉产出类型、地质背景、物质组成、开 发使用历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