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慢滤技术中的微生物作用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PDF

生物慢滤技术中的微生物作用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慢滤技术中的微生物作用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第11卷 第2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Vol.11 No.2 2013年6月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June,2013 文章编号:1672-3031(2013)02-0137-07 生物慢滤技术中的微生物作用研究 刘来胜,周怀东,刘玲花,吴雷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要:为了探讨生物慢滤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作用,本文对滤床不同深度的滤料取样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 明,表层生物黏膜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以及各种微生物分泌物,这些微生物形 成了良性循环食物链。本文对滤床不同深度的滤料取样分析了细菌总数、SS、POC三个指标,结果表明,微生物 主要集中在表层滤料2cm厚度内,滤床达到90cm高度即能保证出水水质,这为生物慢滤反应器设计和运行维护 提供了参考数据。随后对生物慢滤反应器进行了避光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慢滤反应器采取适当的遮挡避光措施 既可以有效减少藻类生长,增加运行周期,又不会降低处理效果,对于我国福建、四川、湖北等地生物慢滤技术 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物慢滤;颗粒有机碳;微生物;机理 中国分类号:TU991.2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19世纪初,慢滤技术广泛应用于欧洲和美国,该技术曾因快滤技术崛起而被人们搁置了一段时 间。但快滤技术不能有效去除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贾第鞭毛虫(Giardia),而慢滤技术对其却 [1] 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因此,该技术又重新获得国际饮水界的认可。前几年,JeffreyL.DeLoyde 进行 了7组慢滤池对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去除效果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在滤速(0.4~0.8m/h),温度 (2~25°C),长时间运行(4~20个月)条件下,隐孢子虫卵囊对数去除率4,贾第鞭毛虫包囊对数去除 率4.5。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为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两种严重危害水质安全的致病性原生寄生 虫,人体感染后临床表现为恶心、厌食、上腹及全身不适,突发性恶臭水样便,低热甚至死亡。贾第 鞭毛虫致病剂量为10~100个活包囊,隐孢子虫致病剂量为1~10个卵囊,均具有极强的抗氯性,常规 加氯消毒无法灭活,常规给水处理的膜过滤技术也不能对其完全去除。目前,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 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绝大多数抗生素对其无效,主要依靠人体自身抵抗力恢复,鉴于其危害性和潜伏 [2-3] 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其限制指标为每10L水中不超过1个 。 慢滤技术能有效去除细菌、大肠杆菌、氨氮、有机物等污染物,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慢滤反应 器滤床表层微生物黏膜(Schmutzdecke)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物理作用主要为重力沉降、惯性碰 撞、滤料拦截等,而生物作用鉴于其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其去除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2个部分:(1)通过对慢滤反应器不同深度滤料取样扫描电镜分析,了解慢滤反应 器中微生物群落组成;(2)对不同深度滤料层中悬浮固体SS(SuspendedSolid)、细菌、颗粒有机碳POC (ParticulateOrganicCarbon)含量进行取样分析,研究细菌和污染组分在慢滤反应器中的穿透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本次试验设计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试验装置包括进水箱、蠕动泵、生物慢滤反 应器3个组成部分。其中,生物慢滤反应器为本试验的核心部分,由有机玻璃制成,内径0.2m,总 收稿日期:2013-01-3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J21B03) 作者简介:刘来胜(1980-),男,博士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处理与农村饮水安全研究。E-mail:liuls112@126.com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