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汇川区松林镇松林镇隶属于贵州遵义汇川区位于汇.DOC

贵州遵义汇川区松林镇松林镇隶属于贵州遵义汇川区位于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贵州遵义汇川区松林镇松林镇隶属于贵州遵义汇川区位于汇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松林镇 松林镇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位于汇川区西南部。耕地30709亩,其中田9298亩,土21411亩。目录 1?历史沿革 2?人文地理 3?自然资源 4?社会发展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为鄨国辖地。秦、汉、蜀汉、晋、南北朝属鄨县。隋属牂牁县。唐武德三年(620)属建安县。唐乾元元年(660)属带水县。宋、元两代,地属土司、土官辖境。明洪武五年(1372)属播州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至清隶遵义县西乡西隅里六甲、西乡沙溪里七甲、北乡北隅里一甲和九甲。中华民国时期先后隶遵义县北一区(龙山,即:金鼎山下踏脚寺)、北一下区(黄钟山)、第十三下区(毛石场龙虎山)、第八区(毛石场龙虎山)、大桥(今汇川区高坪镇大桥村)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松林乡(万寿宫,即:今松林镇政府所在地),时隶遵义县第十三下区。 1949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二大队干部黄汝良,受中共遵义县委指派,率领解放军小分队抵达松林场,接管民囯政府松林乡公所。始建松林乡人民政权--松林乡人民乡公所,隶遵义县第六区(鸭溪)。1950年1月,遵义县第八区(李梓)由混子场虎头峰迁到松林场,松林乡改隶第八区(松林)。同年12月8日,人民乡公所改称乡人民政府。1953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松林乡析为松林、中南、黄钟、莲池乡。1954年12月,遵义县第十四区(八里)下辖丁台乡划入第八区。1956年8月撤中南乡并入松林乡。1958年9月,以乡建人民公社。同年10月16日,以人民公社改建为管理区。1961年8月16日,以管理区复建人民公社。松林、莲池管理区合并建立松林人民公社。1963年3月,松林人民公社按合并前规模分建为松林、莲池人民公社。1965年11月撤新庄公社并入庙林公社,并将庙林公社由枫香区划入松林区。1980年12月复设新庄公社。1984年5月机构改革,人民公社改建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建为村民组。同年7月17日,松林乡改建为松林镇。1992年10月“建镇并乡撤区”,以原松林区所辖松林镇、丁台、庙林、新庄乡合并置松林镇。镇域东西长18.6公里,南北宽19.4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150.22平方公里。 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遵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56号):一、同意撤销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以原遵义县(不含山盆镇、芝麻镇、沙湾镇、毛石镇、松林镇、新舟镇、虾子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的行政区域为播州区的行政区域,播州区人民政府驻南白镇西大街53号。二、同意将原遵义县的山盆镇、芝麻镇、沙湾镇、毛石镇、松林镇划归遵义市汇川区管辖。[1]? 清代奉政大夫墓----墓在松林至新庄公路右侧100米,距松林场10公里。墓座落于松林镇干堰村六井组铜广坡半山腰,倚山坐北朝南。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初葬遵义城东凤凰山,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冬迁葬遵义府遵义县西乡西隅里六甲地名鹿井铜广坡。墓形圆头鱼尾,长4.5米,宽3米,墓顶封土,墓前有清道光十六年(1836) 农历二月中旬,第六世孙杜昭镌石竖立碑碣一块,碑石质地砂石,碑高120厘米,正面宽44厘米,背阴面宽43厘米,厚26.5厘米,碑帽高38厘米。正面和左右侧面均有碑刻,字为行书阴刻。碑正面阴刻行书大字: 皇清貤封奉政大夫(正五品)太高祖考杜公讳芝臻老大人墓。阴刻行书小字:六世孙昭敬立,道光十六年丙申仲春中浣。右侧面碑文:杜公自江西吉安府庐陵来播,初葬府城东关凤凰山,十年后于康熙丁酉冬改葬西六甲鹿井铜广坡。左侧面碑文:乾山巽向兼亥己三分,庚戌辰分金,七世孙芳播、沅敬立。 自然资源 松林镇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条件:松林由于受昆明--贵阳静止锋的影响,冬季云雾、阴雨天较多,受南侵寒潮的影响不大,极端最低气温–2,以致冬无严寒。夏季处在东南亚热气团的迎风面上,温度、气候带来了大量降雨,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43.4毫米,且多集中在夏季,易造成涝灾。全年雨量的季节分配:春季29.3﹪,夏季40.3﹪,秋季23.8﹪,冬季6﹒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151﹒9毫米,多于年平均降水量108﹒5毫米。因东西、南北的经距和纬距相差微小,气温在水平分布上的差异不大。同一海拔高度的热量分布,一般是东部低于西部。由于镇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地势起伏较大,气温的垂直差异明显,“立体农业”的特点较为显著。镇内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4~15℃之间,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积温5300左右。多年平均云量8﹒26,多年平均低云量7﹒04,平均年日照时数1145﹒3小时,日平均3﹒2小时,平均年日照百分率为26﹪,多年平均年辐射量毎平方厘米为81﹒8千卡。无霜期较长,全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