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环境恶化问题
第二章 環境問題
2-1 世界的環境問題
1.自然環境惡化問題
自然環境惡化的現象,在全世界普遍且經常的發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重要問題。
(1)自然陸地的破壞與退化,包括以下數方面的內容。
(a)耕地減少:地球表面之陸地總面積約為1.35×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僅為205.5×108畝,約佔世界土地可用面積的10.5%。由土壤耕耘中,人類獲得了全部食品的 88%、天然纖維的 84%,以及其它農業原料的絕大部份。然而耕地退化與損失的情況卻十分嚴重。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非農業用地約佔耕地的0.35%。
(b)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亦為陸地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全世界約有1/3的陸地處於沙漠化或受沙漠化影響的狀況,總面積達3800萬平方公里,其中800萬平方公里是真正的沙漠。根據聯合國沙漠化會議估計,世界上由於沙漠化而損失的農田每年約有7500~10500萬畝。在過去的100年內,地球上已有30×108畝土地遭受侵蝕,如不加控制,至本世紀末,全世界的可耕地將損失1/3。過度農墾、放牧、樵柴、水源利用不當與沙漠移動等,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因人為活動所造成的沙漠化面積約佔97%。
(c)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陸地破壞的重要問題。在過去的100年內,或因水土保持不良,地球上有30×108畝土地遭受侵蝕,約佔可耕地面積的27%。目前每年約有250×108噸土壤因風雨侵蝕而流失。
(d)森林破壞:森林是陸地植被保持的重要對象。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約有615× 630×108畝,為一萬年前森林面積的一半。現在世界上以各種原因毀損的森林總數,每年達2.7~3×108畝。美國政府1980年在2000年的地球專題報告中指出:「二十二年前世界土地表面的森林覆蓋面積超過1/4,現在只佔1/5。今後二十二年,即至2000年,森林將減少為陸地覆蓋面積的1/6」。每年約有相當於英國國土面積的森林區被破壞損失。森林覆蓋面積的大小,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環境品質。
(e)土壤鹽/鹼化:陸地的退化尚表現在土壤的鹽/鹼化。土壤的次生鹽漬化主要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灌溉,破壞了灌區的水分平衡所致。
(2)水域的污染:水域遭受污染、水資源分佈不均,以及隨之而來的缺水、尤其是淨水的缺乏,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包括以下數方面的內容。
(a)淡水資源缺乏:地球上總水量約為14.5億立方公里,其中海洋佔97%,而陸地上淡水湖與河流的水量僅為12.6萬立方公里,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0091%。此類水中僅有1/3(即3.75萬立方公里)可供生活與工業使用。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都市化的發展,用水量及排放至環境中的廢水量日益增加。據統針,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的農業用水量增長了七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二十倍。同時,排放的污水每年達500立方公里。估計在今後25~30年內,全世界用水量將增加十一倍,污水量將增加十四倍,而使淨水量大為減少。目前地球陸地面積的60%已面臨淡水不足,世界上已有43個國家及地區缺水。
(b)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水域環境的重要問題。近三十年來,隨著現代化工業的迅速發展,產生許多自然界從未出現過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其總數達500多萬種,許多化合物隨著污水流入水域而造成污染。有關資料顯示,於1976年從新鮮水中檢驗出1260種有機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有的含劇毒,有的極難分解,甚至不分解,如多氯聯苯、多環芳烴及芳香胺等,皆造成生態系統破壞。據聯合國統計得知,由於水域污染之影響,於1975年已有18000×108立方公尺的水無法恢復,估計至2000年將有30000×108立方公尺的水無法恢復。
水域污染的問題是全球性的,美國在歷史上受污染河流的總長達12.3萬公里,佔全國河流總長的29%,其中俄亥俄河83%的河段遭受污染,大湖區的湖水41%受到污染。俄羅斯亦很難找到一條未受污染的河流。污染尚波及到地下水與海洋,尤其是海洋,常被人們當作藏污納垢的「垃圾箱」。此因海洋是位於地球生物圈的最低部位,是廢棄物唯一無出路之處。於本世紀六O年代後期,由於污染之影響,致使波羅的海及瀨戶內海等皆一度成為死海。甚至運北冰洋與南極洲均不能倖免,如今已由南極的雪中檢測出DDT,以及從南極的魚體中檢測出汞。1982年,八個聯合國組織起草的《海洋的衛生》中曾警告:「某些海洋生物的殘毒量己達到使人類無法食用的水準」。
(3)空氣環境的變化:空氣環境的變化對於水域與陸地環境而言是較緩慢的,但人類己感到空氣變化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在局部地區,甚至己達十分嚴重之地步。包括:
(a)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是空氣環境變化的顯著特徵。1860年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290PPm,1971年為323ppm,1981年為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