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着村社地权结构与人群分类1700-1910-屏东大学社会
第二章 十八世紀初期土著遭遇與漢人圈佔草地風潮,1680-1750
一、明末清初鳳山八社的遭遇
土著人口、社餉和稻作維生環境
土著勞役負擔和欠餉現象
二、十八世紀初期圈佔草地風潮與土地開墾形態,1690-1750
清初屏東地域兩大佔墾形態
一、「閩主客佃」租佃開墾形態
1、蔡俊佔墾萬丹濫濫庄草地
2、盧乃聰家族佔墾長興庄
3、施世榜家族拓墾萬巒大庄五大庄頭租業
4、施士安(施世榜長子)佔墾歸頓庄租業
5、楊志申佔墾新埤三千庄
二、「番主客佃」租佃開墾形態
1、傅姓客佃開墾頓物潭庄(下淡水社)
2、陳姓客佃開墾廣安連連庄(上淡水社)
3、熊姓客佃開墾八老爺庄(力力社)
4、客佃管事林永統拓墾糞箕湖庄(茄藤社)
三、庄頭;作為墾區的一種聚落單元
附錄:明清時期國家法令與私有地權結構的發展
摘要
十七世紀末葉清朝統治臺灣之後,採取兩項治理措施。其一是,延續明末對於土著的課徵人頭稅餉和抽調勞役策略,以便填補地方稅收,協助官軍鎮壓地方反亂勢力。其二是獎勵「有力」的漢人佔墾草地,增加田園面積,恢復農村生產秩序,從而增加稅收來源。本章首先介紹屏東地域的主要八個土著部落(「鳳山八社」)在清代初期的遭遇,指出人頭稅餉造成土著生存負擔,以及漢人佔墾和商品貨幣經濟的影響下,逐漸出典或杜賣番社周圍的草地,換取有限而固定租粟作為維生資源。其次,敘述漢人兩種主要拓墾模式﹕「閩主客佃」和「番主客佃」。前者指台南府城閩籍有力之家佔據草地,然後招攬廣東、福建移民墾佃建租佃生產以及地權分配關係。至於「番主客佃」意指粵籍客民利用湊資共墾形式,向土著接洽草地開墾權利,建立集村聚落。這兩種開墾形態基本上都是以「庄頭」作為收租或共墾單位,可以說是早期村庄形成的基礎。
一、明末清初鳳山八社的遭遇
土著人口、社餉和稻作維生環境
1660年前後,鄭成功在攻打南京敗北之後,將重心放回經營廈門和金門的海岸據點。同時,為尋覓長久的陸上基地,著手籌備攻打臺灣,取代荷蘭人勢力。1661年,鄭家艦隊在臺灣商人何斌提供荷蘭人繪制臺灣地圖的協助下,趁著海浪高潮進入鹿耳門河道,順利佔據赤崁城。隨後,回過頭來包圍荷蘭人最後的基地熱蘭遮城,展開將近一年的攻防激戰。
此時,大員長官揆一仍然握有精良的遠程大砲和配備毛瑟槍的士兵,足以和操持傳統武器的鄭軍對抗;加上荷蘭船艄控制海面,截斷廈門鄭軍補給糧食。鄭成功眼看戰事膠著,決定從島內「就地取糧」。一方面,派遣官兵前往臺南郊區屯田開墾,號稱王田,另一方面則接收荷蘭人對土著部落的稅收。荷蘭時代為禁止漢人隨意進入部落,侵擾土著生活,規範贌社辦法。漢人商戶若想取得土著獵物或生產,必需參加競標,最高價者向公司納稅,換取獨佔當年的交換權利。鄭家官員將舊有的、游動性的人頭稅,改為定額「社餉」,規定每一名成年男丁和婦人都須繳納一定額度的稻穀,形成村社負擔。
鳳山八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期間,即已從事稻作維生。雍正初年清廷派遣來臺之巡臺御史黃叔璥,曾經視察番社維生形態和物產狀態,指出八社種植主要為粳稻、黍糯;在近水陂田,可在十月收獲雙冬早稻。這些稻種,不同於漢人聚落普遍種植的占稻。
1764年修撰的《重修鳳山縣志》稱,「熟番多於園中旱地種稻,粒圓而味香」;又曰,「歸化已久,熟番亦知稼檣為重。凡社中舊管埔地,皆芟刈草萊成田園。慮旱潦者,亦學漢人築圳,從內山開掘,疏引溪流以資灌溉(開圳引水,竭力甚於漢人。舊種田插秧,獲稻無常時;收成以手摘穗。近亦依歲時種穫,鮮用鐮銍)」。如此看來,到十八世紀中葉,鳳山八社部分地區的稻作基本上仍然屬於旱作;某些地區雖然接近水田化,但是,在稻種和採割技術方面,可能維持以手摘稻的傳統方式,從而影響到收穫量。
明鄭將八大村社當作一個整體稅源,規定社餉總戶數為450戶,計有4,345丁口;其下再按各村社的男丁婦口配額,徵收一定的社餉。例如,在部落擔任書記、懂得文字的「教冊」,以及出任一方之長的「公廨」,每一人丁(稱為「番丁」)徵米一石;中年所謂壯番,每人徵米一石七斗;13歲以上少壯番,每人納餉一石三斗。至於番婦每口亦需納餉一石三斗。總計鳳山八社每年應繳納餉米5,933.8石。
1683年清朝接收臺灣初期,官方缺乏可靠的人口和稅賦資料,只好沿襲明鄭舊章,依照帳冊的番丁口數課徵社餉。雍正3年(1725)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指出,這些「舊額」不僅不符合番社的實際人口,而且造成嚴重的稅賦負擔,建議大幅減輕人頭稅。朝廷討論後,決定免除年老疾番稅餉,總數約有753丁口;八社丁口稅額減為3,592丁;計徵米4,645.3石,或折合稻穀9,292.6石。
清初這項番丁口數,後來一直維持不變。直到雍正4年(1726),方才豁免所有番婦納餉負擔(約有1,844口);其次,番餉稻穀每石榖折銀三錢六分(按:民間市場榖價每石約在7錢至1兩之間),直接以現銀繳納社餉。
乾隆2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英语语法课件- 现在进行时.ppt VIP
- 送电线路工-高级技师.doc VIP
- GB_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docx VIP
- IKEA宜家 PÄRUP 派如普(货号804.937.34)安装指南组装说明书.pdf
- 武进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ppt VIP
- 供热企业运检人员专业知识习题集.pdf VIP
-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安全生产.pdf VIP
- GB 55011-2021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docx VIP
- 2022注册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人员密集场所 .pdf VIP
- 2023年秋学期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