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

 第二課 師說  韓愈 貳、韓愈簡介 學術思想 尊崇儒術,以孔 孟繼承人自命,排斥佛 老。 建立道統,推尊孟子。 主文以「載道」之說,為文乃欲闡明先王之道,「文」只是要達到明道此一目標的工具而已。主張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後人以【(4)  文以載道    】四字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 散文 主要特色在其氣勢雄健,字句怪奇,具有陽剛之美。 曾國藩以為「古文雄奇,以昌黎為第一。」 詩歌 (【(5)奇險 】派) ※務去陳言,富於獨創。 以文為詩,把散文的篇章結構、句式、虛詞等運用於詩歌寫作。 用奇字,造怪句。 對宋詩的影響很大: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多少都受到韓愈的影響。 ※稱為韓孟詩派(韓愈、孟郊),賈島、盧仝(音ㄊㄨㄥˊ)、李賀等屬之。 一、韓愈與柳宗元之比較 人名 韓愈(時代:中唐) 柳宗元(時代:中唐) 學術 主張文以載道(為純儒家的道統)。 發揚儒學,排斥佛 老。 思想博通儒、釋、道三家。 強調「務去陳言」、「詞必己出」。 詩屬奇險怪誕派。 要求文章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長於 山水遊記、寓言。 山水遊記文筆清麗,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著作 昌黎先生集柳河東集 備註 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蘇軾讚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師說、送董邵南序。 與韓愈並稱「韓 柳」。:捕蛇者說、始得西山宴遊記。 散文之祖。 初唐 陳子昂、柳冕等人,捨駢文而作散文,為古文運動先驅。 唐 韓愈、柳宗元出,復倡古文,宋 歐陽脩尊韓文,王安石、曾鞏、三蘇隨之,古文因此大振,古文運動方成。 元、明、清亦重視。 成熟於南北朝,定型於唐,衰於宋後,復興於清。 特色 樸實無華,涵蘊教化。 句法自由,不受限制,又無需用韻。 【 男子 】之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 代表作家 唐 宋古文八大家、歸有光、桐城三祖、曾國藩等。 陸機、初唐四傑、李商隱、袁枚等。 備註 李商隱自定其所作之駢文為「樊南四六甲乙集」,於是「四六」之名乃確定。 三、唐代古文運動介紹 朝代 文風特色或主張 唐初 唐之前文章演變: 秦、漢以前:質樸無華漢、魏、六朝:駢散兼用,文風日趨華靡,注重文章形式及辭藻之修飾,內容流於空洞。 猶尚駢體。陳子昂、柳冕、李華、元結、張說等人主張不用駢儷,初步要求實用文學,乃建立道統文學之理論,合文學、儒學、教化為一體,為古文運動之先驅。 中唐 韓愈: 認為「非三代、兩漢之文不敢觀」,以復古為革命,啟「文以載道」之先聲。主張用「散文」代替「駢文」,以「儒學」抵排「佛 老」。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蘇軾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愈雖然認為「文」是明道的工具,但他並未明言「文以載道」四個字 柳宗元: 與韓愈唱和,主張「文以明道」韓愈評︰「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韓愈弟子︰李翱、李漢、張籍、皇甫湜等附和韓愈之主張,古文運動得以初步完成。 晚唐 駢儷文再盛,文壇復以駢文詩賦為主,古文中衰。 對比 作用 古今對比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對比 言聖愚之 小學大遺對比 為擇師與己不從師作對比。點出「小學而大遺」的 百工、士大夫對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能夠「不恥相師」;而士大夫不但恥於從師,對從師的人「群聚而笑之」。 諷刺了士大夫們的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義辨 形 義 例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用來(表示憑藉的工具、方法等)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蘇軾 留侯論) 3.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何以、為什麼(表示發生的原因)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蘇軾?留侯論) 義 例 【 大概 】(推測語氣)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通「豈」(反詰語氣) 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歐陽脩?縱囚論) 假如(假設語氣)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韓愈?祭十二郎文) 然(形容詞語尾)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屈原?橘頌) 形 義 例 不齒 「齒」,本義為牙齒,引申有並列之意。「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輕視。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2.陳涉之位,不齒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漢書 陳勝項籍傳贊) 不恥 「恥」為羞恥。「不恥」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