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1. 概述……………………………………11.1 项目兴建缘由………………………11.2 设计原则……………………………31.3 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41.4 工程内容……………………………51.5 工程总投资及成本…………………52.设计主要基础资料……………………72.1 地形地貌……………………………82.2 气象…………………………………82.3 水文…………………………………82.4 地质…………………………………82.5 抗震防裂烈度………………………83. 基地选址………………………………93.1 选址基本要求………………………93.2 选址概况……………………………104. 总体设计………………………………114.1工程规模……………………………114.2总体布置……………………………125.工艺设计………………………………135.1 工艺概况……………………………135.2 工艺流程……………………………135.3 道路工程……………………………165.4 污水处理……………………………176.辅助工程………………………………176.1 建筑设计……………………………176.2 厂区给排水…………………………206.3 电力及照明…………………………227. 消防安全………………………………257.1 设计原理……………………………257.2工程范围……………………………257.3 消防设施……………………………257.4 消防机构……………………………268. 人员及项目管理………………………268.1 机构组织……………………………268.2 技术管理……………………………278.3 运行管理……………………………278.4 定员编制……………………………288.5 人员培训……………………………288.6 人员管理……………………………299. 环境保护………………………………299.1 建筑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要求………299.2飞尘及漂浮物的影响与控制措施…309.3 噪声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3010. 安全与卫生与节能……………………3110.1 安全与卫生………………………3110.2 节能……………………………3211. 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3311.1 投资估算…………………………3311.2 财务评价…………………………3412. 工程进度设想…………………………3812.1 项目总进度………………………3813.工程风险分析……………………… 3813.1 风险识别…………………………3913.2 风险对策…………………………4014.招标……………………………………4115. 结论…………………………………41概述1.1 项目兴建缘由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如今,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既是对建筑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减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垃圾的再生利用成为标志着我们城市生活文明程度的高低。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较我国早20~30年,丹麦、荷兰等一些地势低洼的国家,砂石资源特别稀缺,因而也最重视包括废混凝土在内的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1976年,当时的荷兰、比利时就与联邦德国政府联合成立了“混凝土解体与再利用委员会”,开始以废混凝土作为混凝土的粗、细骨料。美国不但鼓励再生混凝土的利用,而且还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实验,通过长期的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干缩率比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要大,因而必须经过针对性的处理。日本在1977年率先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均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据有关资料报道,东京在1998年对于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就已经达到56%。长期以来,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一直较为薄弱,建筑垃圾基本不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置。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陆续在一些大城市开展了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条文。然而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不仅内容浮浅,以规范倾倒地点、运输车辆和行车路线等为主,对建筑废物进行减量化和再利用等循环经济关键性的内容基本未涉及。管理系统本身也还存在种种问题,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池州市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大兴城市改造工程,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如何处理,如何合理利用,是现在池州市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池州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