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前三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什么是前三名

何谓“三甲”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 殿试之制始于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又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于“讲武殿度进士”后遂为永制。殿试后进士分等级始于宋。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把考中的进士分为五甲(等)。元顺帝时又将进士分为三甲,并规定一甲为三人。明沿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始策问贡士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其中二三甲进士各科名额不等,无定数。清沿明制,自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开科,会试后将录取的贡士举行殿试。 金榜题名,因殿试发榜用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进呈皇帝御览后存档大内,大金榜用皇帝之宝,传胪后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金榜按殿试成绩将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因唐朝举人赴京考试皆须投状,故名,第二名榜眼,眼二也,故名。第三名探花,因唐朝新科进士杏园举行“探花宴”,故名,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各科名额不等。 传胪后,一甲三人插花披红,状元用金质银簪花,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拥簇出正阳门,跨马游街,备伞盖仪送回会馆住所。其余二甲,三甲由东华,西华门出宫。 何谓“传胪” 1、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古代,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即唱名之意。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三节:“[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典礼勘为隆重。按传胪唱名,其制始于宋代。宋沈括《梦溪笔谈》云:‘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此基证也。清代之制,是日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殿前,设中和韶乐于殿檐下......鸿胪寺官引新进士就位。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某人,引出班就道右稍后跪,第三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又稍后跪。每名皆连唱三次。嗣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时以次接传至丹墀下,所以是日称为传胪。唱名毕,乐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之章。礼成,皇帝乘舆还宫。” 2、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幼学须知》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后多以螃蟹两只衔芦苇寓意“二甲传胪”。 胪 音:lú   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传胪即唱名之意。 玉山颓则是一个典故,形容醉酒之态。 这两句据看来是现今的人写作,平仄对仗之类不像是古人所作。所以,我揣测的意思是,刚刚因为考试而心神不宁。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也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明初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来移至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这种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清朝时,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东侧千步廊朝房,经过礼部会试,考中后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的人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的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列第一甲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名者称为“榜眼”,第三名者称为“探花”。殿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