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式老外装老外
中国式老外装老外媒体报道,目前在沪设立中国总部的国际公司已超过200家,有14万外籍人士常驻上海。这14万来自世界各国、各阶层、各行业的老外们,除了身居大公司高层、举家常驻上海的中年多金老外以外,越来越多的“毛头小老外”,也被上海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如云的东方美女和散发着远东神秘气息的建筑和街道吸引,像70年前他们的前辈一样,来到了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混世界。
和老外们的十多年交道打下来,总结起来,不管人种、职业或国籍,在中国居住的老外,不外乎有两种,我称为“很老外的老外”和“中国式的老外”。
“很老外的老外”指的是身在中国,但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寻找自己家乡感觉的老外。被派驻中国的大部分老外高层都属于这一群,在中国三四年的派驻对他们来说只是过眼云烟,他们时刻准备着回国的一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好奇心,但还没有大到将他们拉出他们所熟悉的文化环境、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地步。
而“中国式的老外”则是那些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主动来到中国的老外,他们能更多地欣赏和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住在上海的老外,以“很老外的老外”为多,北京则恰恰相反。这大约跟上海一个世纪以来的西化有关——每个国家的人,特别是欧洲人,非常容易在上海找到故乡的感觉,那些法国、英国或其他欧洲文化留下的影子和气息。而北京,从历史传承到人群,毫无疑问地,是一个更中国的城市。
两种老外泾渭分明,总是扎堆出入,而和后者扎堆的,更多的是中国人。基本上从以下四个方面,你可以轻易地辨别他们:
1.衣着。这是分辨两种老外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中国式的老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自己身上加一些中国元素,一度每人一双的北京传统黑色布鞋,写着“为人民服务”的草绿色书包,或者是小立领的唐装,甚至是被称为”挎子”的三轮摩托车,一切都与他们以前对中国的想象在靠拢。而我的明显属于“很老外的老外”的意大利同事却正好相反,他在服装的“Made in Italy”上和他们“Giorgio Armani”的同行一样一丝不苟:在香港生活的他,每次回意大利都记得买一批Made in Italy 的上等毛料,不远万里带到香港,叫中环的一家名为“意大利人”的西装店上门量身制作,并坚持拎着标有 “意大利人”品牌的西装袋出差。
2.口音。“很老外的老外”往往只会从见面时说“你好”到离开时说“再见”的几句中文,无论他们在中国住了多久。而“中国式的老外”,顾名思义却不放过所有学习和练习中文的机会。我的前美国老板,每每卷着舌头说出“说曹操,曹操就到”或“喝得酩酊大醉”等地道的中国话时,还要看着别人脸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偷着乐儿。
3.活动范围。“中国式的老外”总是抓紧一切机会四处漫游,特别是对丽江、西藏那种带着远东神秘光环的地方情有独钟。而“很老外的老外”即便是好不容易来到中国,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不得不去的长城、故宫和兵马俑逛一逛,随即回到公司和酒店公寓的狭小但西化的环境里。有一次在香港中环和美国同事吃午饭,饭毕,这个在湾仔住了五年的家伙居然不认得回会展中心的路!
4.胃。正如“拴住男人的胃就能拴住他们的心”一样,看看老外的胃就知道他们有没有一颗中国心。“很老外的老外”们,对中国菜总是浅尝辄止,除了偶尔尝尝鲜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只吃本国菜,就算这些菜在中国通常做得不地道,也聊胜于无。我的另一个意大利同事,除了回家吃饭外(当然是意大利老婆做的意大利饭),三四年如一日,只去一家在五星级酒店里的意大利餐厅。如有朋友在场,他会把意大利主厨叫出来,和他用家乡话聊一阵,再让他介绍几道新菜,那个熟悉和开心的劲儿,让你感觉时空变换,他俨然是坐在热那亚街角的餐厅尽他的地主之谊!
行文至此不觉哑然失笑。其实,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又何尝不是一样!那不也同样可以分为几十年都融不进当地生活的“假洋鬼子”和有着一张中国脸的如假包换的“真正的洋鬼子”?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