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
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摘 要:本文着重回顾并阐述了新加坡戏曲学院近十多年来在创作、编导、表演上,如何以创造性的方式对传统戏曲艺术推陈出新,以及在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的理念与形式。新加坡戏曲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戏曲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以培养地方戏曲演员,研究地方戏曲为己任。此外,戏曲学院在戏曲创作上也走出了新路子。近年来,学院主要创作了以下六类题材的剧目: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取材自文学名著改编成折子戏,另外还有原创的现代戏。编剧方面,主要遵循三个美学原则:剧本编写必须以演员为中心,展现行当艺术;浅显易懂,以求获得跨文化、跨语言的演出效果;强调意境营造,篇幅适中,排除复杂布景,讲究换场流畅。
关键词:华族;新加坡戏曲;戏曲学院;传承;创新;题材;编剧;表演;跨文化;跨语言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
华族戏曲在新加坡有近180年的历史。至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1842年美国远征探险队的司令官查里斯威尔基斯(Charles Wilkes)舰长的《航海日志》,①1842年1月19日,威尔基斯舰长写道:“戏曲表演同时间在多处举行,演出是免费供人观看的。”根据苏瑞福的《新加坡的人口》的资料显示, 1824年在新加坡总人口只有10,683当中,华人有3,317人。到了1836年,华人数量(13749)开始超过马来人(12487) 。②1840年,华人高占总人口(35,389人)的百分之五十了。随着华商与契约华工逐渐增加,民间节庆祭祀需求的出现,酬神戏便应运而生。在泰国已经活跃了一段不短的日子的潮剧戏班,也纷纷南下。③其他族群,也应节庆的需要,邀请他们熟悉的粤剧、高甲戏,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然而,随着生活的改善、审美需求的提高,酬神戏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向观众收费观赏演出的戏院,也就应运而生。梨春园、普长春戏园、庆升平戏园和怡园,先后在19世纪80年代,成为华人聚居的牛车水一带的最佳娱乐场所了。
华族戏曲随着新加坡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走过了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之旅。经历过战前与20世纪50年代两个辉煌时期后,又迎来了20世纪70年代本地制作的电视戏曲片的热潮。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的局面,日益走向富裕。在1965年后至2000年的35年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城市发展的规划及都市化,政府的语言政策的改变,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给华族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及至80年代,尽管来自中国的知名院团相继南来,曾经带来一番热闹,庙会的酬神戏却门前冷落每况愈下,再也没有往日的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
因此,政府与有识之士开始努力,自1978年以来,以不同的方式筹划活动,企盼在新加坡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戏曲艺术,得以传承。这包括了官方主办的“芳林公园戏曲演出系列”⑤、“传统戏剧节”、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的“薪传戏曲汇演”,韭菜笆城隍庙的百日戏曲大汇演、凤山宫的“九皇爷诞辰潮剧汇演”等推广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扩大观众群。加上国家剧场信托局、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会、滨海艺术中心等半官方机构,自1979年在国家剧场、加龙剧场、人民剧场等演出场所主办中国著名戏曲院团来访,在提升了戏曲欣赏水平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
目前,新加坡有近70个非盈利的业余戏曲团体。这些由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单位,有些历史悠久根基稳固,如建立于1912年的余娱儒乐社。也有附属于人民协会的组织如麦波申C区居委会潮剧组,票友们热情燃烧。这些大大小小的民间组织,有数目不等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年龄层的戏曲爱好者,对自己喜爱的剧种,一心一意地学习、欣赏、推广。百年来新加坡戏曲界建立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优良传统。他们通过邀请来自中国不同省、市的专业导演、教师、演员,为他们培训演员、排戏、配乐、演奏等等。协助提高了本地业余戏曲团体的演出质量。创立于1982年的敦煌剧坊,更创立了与中国团体合作演出的先例,如请广州红豆粤剧团的主要演员与龙套演员,和该团演员同台演出。最近几年,不论粤剧、潮剧、粤剧、京剧、琼剧,都有这类中、新专业与业余演员合作演出的模式。自1990年代以来,来自中国戏曲院团的专业演员落户新加坡,在这里开班授课,培训业余演员,帮助他们在艺术上成长。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这方面的讨论,而着重于回顾与阐述新加坡戏曲学院,近十多年来在创作、编导、表演上,如何以创造性的方式,推陈出新,在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的理念与形式。
一、新加坡戏曲学院的宗旨
新加坡主管文化事务的政府部门,自1959年自治以来,几经变迁。最早由文化部推动文化艺术活动。之后,曾有社会发展部主管,近年,负责文化艺术活动的是隶属于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的国家艺术理事会,简称艺理会。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