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方针和目.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教育方针和目

;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二)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的定义;;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教育方针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方针都是通过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或国家机关发布的,它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方针受制于政治制度还表现为,在一个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化,但生产关系作出调整的时期,教育方针也会有所变化。; (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它也是制约教育方针的最终决定因素。无论是教育的服务方向、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途径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三)人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主张: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自由实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 ; 二、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二)教育为人民服务;(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特点: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起源:古希腊的“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 核心观点: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作用以其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衡量,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简介:雅克·卢梭 (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 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第三,自立。第四,自治。 ;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 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进步和均衡的发展。 ; 20世纪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1、教育目的的永恒不变 在人本主义教育家看来,教育目的之所以是永恒不变的,是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 即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因而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使人得到完善和发展。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所珍重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认为教育首先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观点评价: 优点: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人类的历史中不乏进步意义,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到人间曾起了积极意义。在对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地位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缺点: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目的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甚至反对科学主义和专业教育,这种倾向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特点: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起源: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 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性恶,应根据社会需要以“礼义”加以教化。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主要观点:社会是个人存在和赖以发展的基础,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社会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本身没有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意志,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人物简介: (1858-1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