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佳施设说明书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盛佳施设说明书的

前 言 受盛佳煤业有限公司委托,,, 一、矿井工程特点分析 1、该矿是由马沟村第六煤矿和果园煤矿整合并经扩大边界形成的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位于裴沟井田东北部,批准开采二1煤层,生产能力由6万t/a扩大到15万t/a。 2、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本次矿井技术改造新增三个立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水平标高+29m,,,,,m/万t。 4、设计充分利用矿井原有的二个工业场地,,,, 5、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二、编制依据 1、盛佳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技术改造施工组织设计委托书; 2、《盛佳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 3、河南省煤炭工业局豫煤行[2006]459号《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关于盛佳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的批复》; 4、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郑州监察分局郑州安监[2006]109号《关于盛佳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审查意见》; 5、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矿井施工组织设计指南》; 6、国家和部颁的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各专业施工及验收规范、预算定额、有关经济指标、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相关文件。 三、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建设方针、技术政策、经济政策,,,,,, 2、科学合理安排各环节施工顺序,,,, 3、积极合理地采用和推广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 4、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尽量利用永久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6、坚持行之有效的承包经营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目标管理制、建设监理制等制度,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1、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应尽快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2、本矿井的工程量较大,,,,,, 第一章 矿井工程概况 第一节 矿井自然条件 一、 地理位置及交通 盛佳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新密市来集镇马沟村境内,在郑州市西南30Km,西距新密市7Km。北部为二1煤层露头,南部以七里岗断层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6′56″~113°28′47″,北纬:34°30′57″~34°31′32″。北距豫03线1.5km,新密支线从矿区南部1 km处通过,西南距裴沟站2 km,西距新密车站4.5 km,新密支线在新郑市与京广线接轨,矿区附近,公路纵横成网,县乡公路到达本矿,连接密杞公路,交通极为方便。(见后附交通位置示意图1)。 二、地形地貌及河流 本矿区地表属丘陵地形,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多梯田,冲沟发育。煤系地层被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地表海拔标高在210--259m之间,最大相对高差49m左右。 本矿区地表多为季节性农作物所覆盖,无水体、河流,雨季地表降雨多顺冲沟流走,汇入南部的双洎河,属淮河水系。 三、气象及自然灾害 本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据密县气象站记载:该区平均年降雨量在397.7mm~973mm,平均624.35mm,日最大降雨量103.5mm,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平均年蒸发量为2086.3mm;年平均气温14.3℃,最高41.3℃,最低-17.8℃;最大积雪深度20cm,最大冻土带深度18cm;最大风速为22m/s,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本区历史上无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烈度为Ⅵ度。 第二节 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新密煤田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的东延部分,在嵩山背斜与风后岭背斜之间,为新密复式向斜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展布呈近东西向,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次为褶皱。 一、地层 新密煤田发育的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属华北型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区内地层标志层较多,地层中富含动、植物化石,也为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地层分界、对比可靠。 本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全部为第四系冲积层所掩盖。以下将本区地层由老到新分别叙述如下: (一)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上部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下部为灰黄色泥质灰岩,与上覆石炭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本组地层平均厚度为10.5m,厚度变化大(0—19.5),为浅灰至深灰色铝土岩,致密质纯具滑感,一般具豆状或鲕状结构,含黄铁矿晶体。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下界为本溪组铝土岩顶,与本溪组呈连续沉积,上界止于L9石灰岩(或相变为硅质泥岩)顶面。本组地层厚度40.00~90.00m,平均55.00m左右,由一套属于海陆交互相形成的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太原组分为三段,即:下部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及上部灰岩段。下部灰岩段:自一1煤底至L5灰岩顶,平均厚15.00m。下部为第一、二、三、四层灰岩和一1至一4煤。L1~L4灰岩分布稳定,常合并为1~2层,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