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之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之一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之一【摘要】源于《战国策》的成语有上百个。它们典雅、含蓄、生动、简练而独放异彩,是那个时代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本文主要从汉语成语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源于《战国策》的成语。这些成语一般有其特定的含义或用法,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面貌,是战国时期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纵横家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展示出策士们的风采,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科学思想。在高中阶段,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自选课题,我着重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战国策》;成语;来源 ;价值一、 指导学生探究成语的来源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集的一部作品,属于书面语科。其中数量可观的成语,来源可谓五花八门。 1、来自寓言: 寓言往往描述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或无生物的某一情况或动物界的某一事件,借以使人们从它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关联中,得到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适当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些较为抽象的道理,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战国策》在这方面,堪称是行家能手。策士们经常通过讲寓言故事的方式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婉转地说服君王、权臣,达到自己的目的。据粗略统计《战国策》中有七十则寓言,其中的许多精华被后人凝结成了一个个成语。 “画蛇添足”语出《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公元前323年,楚将昭阳伐魏,攻占八城,又移兵攻打齐国。作为齐国大使的陈轸前去劝说昭阳停止攻齐。陈轸见到昭阳后在询问了楚国的官制后讲了一个门客在地上画蛇分酒的故事,并指出昭阳官爵已高,战胜无所加,继续攻齐正像是画完蛇后再添足。于是昭阳就退兵而去了。后来人们就从这个寓言故事中结合陈轸所要表达的意思,提炼出成语“画蛇添足”。这样的成语还有“犬兔之争”“狐假虎威”等。 2、来自历史故事。 《战国策》中引古证今,以古为例是常用的手法之一。策士们为了阐明观点,力图使对方确信不疑,常常借助史事的引述,展开一幅幅鲜明的历史画卷,使对方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且《战国策》本来就记述了一段段历史,用对话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场景。如“舍本逐末”“安然无恙”语出《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3、来自文人作品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集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后人根据书中两个人物苏秦、张仪的政治主张归纳出一个成语:“纵横捭阖”。 4、摘录文人作品中的名句。 这种方法得到的成语在《战国策》中的数目比较多。主要原因:《战国策》是记录当时策士们说辩、言行的书,而当时的策士们为了达到说服君王、权臣,规劝他们归正,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目的,精心锤炼加工自己的语言,使语言更具表现力。策士们当时所说的语言里有许多已经成型的成语,也有许多成语的雏形。也有成语是后人根据里面的话语提炼出来的。“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皆出自《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仅此一句就有三个成语沿用至今,可见当时策士们的说辩能力之强。 5、摘录文人作品中的民间口头熟语。古代文人作品常大量引用民间口头熟语。这些古谚有的是直接被引用过来,有的则是经过了文人的再次加工。公元前277年,庄辛因楚王不听劝告,继续荒淫奢靡而避居赵国。秦将白起破楚后,楚王召庄辛回国,向他问计。庄辛趁机用“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句古代的谚语向楚王劝谏,让楚王“见兔顾犬”“亡羊补牢”励精图治。(语见《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这样的成语还有“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翼而飞”等。 二、 指导学生评价成语的价值 有人曾说:“汉语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多种事物和蕴含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精神。”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面貌,是战国时期的一面镜子。从这些成语里可以看到纵横家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展示出策士们的风采,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科学思想等。 1、成语反映了策士们的价值取向。 生活在战国那个时代的纵横策士们是人类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播者,凭靠着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大多不安于现状,或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或奔走于各国之间,谋取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源于《战国策》的成语就能反映他们的价值取向。 战国时期,通过个人奋斗博取富贵荣禄是纵横策士们普遍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在当时的影响很大。苏秦一开始想以连横游说秦惠王,却被秦惠王以“羽毛未丰”为由拒绝了。苏秦在先后上了十次书均未被采纳,“裘弊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