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项韧带损伤的
项韧带损伤
相关解剖
项韧带起于所有颈椎的棘突,止于枕外隆突和枕外嵴,其浅层纤维连于枕外隆凸与第七颈椎棘突之间,深层附着于寰椎后结节及全部颈椎棘突。项韧带两侧有头夹肌、颈夹肌等多块肌附着于其侧面。项韧带劳损的常见部位为下位颈椎附着点处、枕外隆凸下缘附着处,或在项韧带的肌附着处。经生物力学研究,颈前屈以C4·5和C5·6为中心,颈后伸以C4·5为中心,因此在C4·5和C5·6处项韧带的张应力最大,项韧带最易损伤的部位即在此处。除第七颈椎棘突外,项韧带均悬浮在棘突上方,且有纤维与棘突顶相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长期低头工作或枕高枕的劳损史,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如长时驾驶汽车,长时间操作电脑,昼夜不停地打麻将等。
2. 颈部有酸胀痛的不适症状,有枕项部压迫感,病重者睡眠时亦痛,甚至辗转不安,夜不能寐。
3. 不能较长时间坚持一种姿势,甚至几分钟就要耸肩、摇头以缓解症状。
4. 项韧带分布区或附着点有压痛。头部过屈或后伸引起项部疼痛加重。
5. 部分病人项韧带分布区可扪及痛性结节、硬块,具有压痛,推动时可有轻微弹响。
6. x线检查项韧带可有钙化,其面积小者呈点状,大者可达2cm长(侧位像)。颈椎曲度可有改变,合并颈椎病时则可有骨质改变。
治疗
体位
俯卧位,胸上部垫以薄枕,头颈部探岀床头。颈部尽量前屈,使下颏部尖端抵于薄枕的边缘上。同时,要保持病人的呼吸通畅。使项部棘突间的距离尽量展开,术野开阔,暴露清晰,便于施术。
体表标志:枕外隆凸、第二颈椎棘突、隆椎(即
第七颈椎,为颈椎中棘突最高大者,有项韧带及项部肌肉附着,皮下易于触及,亦是计数颈椎的主要标志之一。但该棘突不像颈二棘突那样有特异性,往往与T1或C6棘突相混淆,故只能做计数颈椎棘突时参考用)。
定点:依损伤部位不同分别定点于不同部位的压痛点上。
(1). 枕外隆凸下缘点:定1点。
(2)(4). 第七颈椎棘突顶点:定一点。
(5). 项韧带周围肌附着区的损伤点:定点于距
正中线为5mm的棘旁压痛点处。
4. 消毒与麻醉: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
巾。此处局麻应十分慎重,局麻药必须注射于棘突顶点以上的浅组织中。操作过程是:注射针头要先触到棘突顶,认真回吸,确认无回血及液体然后边退针边注入麻醉药。在棘突两侧麻醉时,针尖应触到棘突侧面或椎板骨面后再注荮,以确保局麻的安全。
5. 针刀操作
(1). 枕外隆凸下缘点:刀囗线与躯于纵轴平行,刀体与枕外隆凸皮面垂直刺入达骨面。纵行切开,疏通剥离,必要时可调转刀囗线九十度再切开2-3刀。
(2). 枕外隆凸两侧点: 刀囗线与躯于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切线位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可先切开1-3刀,然后行纵幻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岀刀。
(3). 棘突顶点:刀囗线与棘突顶线平行,刀体
与皮面垂直刺入,深达棘突顶端。在项韧带上面纵行切开剥离数刀,再横行铲剥2-3刀。然后将刀体向上、下端倾斜与上、下端皮面呈六十度角,再深入棘突上端或下端0.5-1cm, 纵横剥离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岀刀。
(4). 第七颈椎棘突顶点:刀囗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 匀速堆进, 直达骨面。行纵幻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岀刀。
(5). 项韧带肌附着点:刀囗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正中皮面约呈一百零五度角(即刀体向外侧倾
斜与矢状面呈十五度角左右),快速刺入皮肤,直达棘突顶骨面。调整刀锋至棘突侧面,再垂直刺入约5-10mm达颈椎椎板骨面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下即可。
6.手法操作
病人体位不变。一助手站于病人侧方,双手固定两肩上部,医生一手托住病人的下颌部,另一前臂屈肘九十度压于枕部,让病人尽量屈曲颈部并放松肌肉,与此同时,助手与医生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牵拉并屈曲颈部2-3次。
注意事项
颈椎棘突绝对不是叠瓦状排列, 而是水平向后、稍向下的排列方式。当颈部过度前屈时,棘突间隙会明显开大。因此,在做棘间针刀术时,必须先将针刀触及棘突顶骨面;然后再调整针刀达病灶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