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语文创造性阅读方法
浅议语文创造性阅读方法摘要:教师的职责重点在于“引路”,引领学生到“感受、体验、赏析、领悟”的道路上来。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利用联想和想象,生成新的意义或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将阅读与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创造性的理解文本,感悟生活。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44-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可见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造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它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个人修养等各种因素有关,因此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元化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使他们在反复实践中去自省、内化,从而逐渐形成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下几种创造性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1.感知文本隐性的意义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刻而多层的内涵,学生需去深入阅读,于细微处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学生对文本审美的追求向作品投注新的理解,所投注的东西是文本所隐显的,可是学生却能淋漓尽致地加以感知,变成明显突出的意义。以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为例,编者在预习提示这样启示学生:“老艺术家贝尔曼为了别人的生命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小说热情赞颂了穷困朋友间相濡以沫,珍爱友情,珍爱生命的情怀。叶子所显现的人性的光辉在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活中弥足珍贵,它寄予着作者人性的理想。”这是一种非常显性的意义,而我们透过作者文字所展现的故事情节,苏珊和最后一片叶子有和关联,不难看出苏珊因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苏珊生的希望,使她战胜病魔,最终转危为安。它启示我们在生与死之间,需要我们用意志和信念战胜自己,才能勇敢的面对命运的挑战,意志和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又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文本张扬的是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北京人易于满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北京胡同的特点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北京人的性格,也就是中国人的普遍性格,我们可以从北京文化的内涵,张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文本隐性意义的感悟可以更深层的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体现文本多层次意义。
2.填补文本空白的意义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存有意义空白,这些空白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就具体的某一篇文章来看,它往往体现在语言上的陌生及反常,结构上的空缺及冲断上,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应该筹划文本的意义,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它也不断构建和彰显文本意义,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赋予文本的新意的创造过程,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阅读这首小诗,有的学生纯粹从写景的角度去看,被诗中的风景、桥、人、明月、窗和梦的变幻而迷惑,以至于认为诗人在游戏人生。有的学生从感情的角度去理解这首诗,感受到那种“错位”的爱情所带来的淡淡的忧伤。有的学生从哲理的角度去看理解这首诗,从而发现:你在看风景,却无意间又成为别人风景,诗就升华成为一种人生的智慧,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本空白意义的填补,可以更加多元化的理解文本,达到更高的阅读享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思辨能力。
3.转换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是学生艺术审美的对象。人们在理解文本过程中,对文本的意义是以自己的认知出发加以重构,因此就会使文本的原有的意义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转换,就算学生所重构的文本意义,人们知道是有误的,但因为具有能指的依托性、逻辑的同构性、接受的适情性,人们也原意认同这种理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过: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须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以上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的高楼望远,是晏殊的《蝶恋花》中的情境,那望远者是一位心怀相思的女子,所望的是一个远方未归的情人,写的是离情,并不是写志士、学子心中追求的目标。第二境的为伊憔悴者,是柳永的《凤栖梧》词中的情境,塑造了为爱而形容憔悴的女子,写的是痴情。第三境的难寻而偶得的情境,是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也是描写追求爱情的,而王国维却把描写爱情的苦望、苦思、苦求的过程,从文本中提炼出来,转换到学问与事业的追求过程中来,这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议物理教学中语言技巧应用.doc
- 浅议物理教学无预设生成.doc
- 浅议物理新课标下师生关系新定位.doc
- 浅议物理课堂实验有效创新.doc
- 浅议独立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理念.doc
- 浅议猪呼吸道病综合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doc
- 浅议特殊教育中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doc
- 浅议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doc
- 浅议特殊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doc
- 浅议特色旅游对城市发展作用.doc
-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年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doc
- 2025至2031年中国PC波浪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联营安全生产协议书.docx
- 2025年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doc
-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PET卷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pdf
-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docx
- 2025年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单招英语2014-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摘选含答案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