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镇江江绸业兴衰及其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近代镇江江绸业兴衰及其特点

浅谈近代镇江江绸业兴衰及其特点摘 要:镇江丝织业有着悠久繁荣的历史。而镇江江绸业在清末民初时期曾畅销全国及世界各地。本文从镇江江绸的生产情况和经营状况出发,着重分析了镇江江绸业兴衰的原因以及其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近代;镇江江绸业;兴衰;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40 -0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桑、养蚕、制丝、织绸的国家。镇江地处长江南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栽桑、养蚕,自古以来,丝织业极为兴盛,期间经历了漫长的盛衰过程,形成了丝织生产的独特模式。本文拟就鸦片战争后,近代镇江丝织业,特别是江绸业的生产及其特点,作个粗略的概述和分析,以期对镇江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一些探索。 一、镇江丝织业有着悠久繁荣的历史 早在汉唐时就以“土贡衫罗”和各种花绫著称,“五代时,杭州城的丝绸行业工匠中至少有200人是镇江去的。”“宋代润州官府曾设立织罗务,专管织罗贡品。”[1]1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时期,镇江出产的“京江绸”曾畅销全国,并远及俄国、印度、朝鲜和南洋。 (一)江绸概况 “江绸”是“京江绸”的简称。“京江绸”是包括几项丝织品种的统称。京江是镇江的别名,绸以“京江”为名称,标记着它是镇江的特产。江绸的主体品种是线绉(又称京江线绉),还有宁绸、九线宫、杭线绉等。另有缣丝、官纱、塔府绸三种特产。清代中叶,镇江还产有缎类丝织品,分红、白二色,红缎采用国产红花为染料,其色经久不退,称“京江红缎”,后来由于销路等原因,镇江便不再产销。 江绸(包括缣丝等)是手工木机的土丝织品。线绉、宁绸是用槌过的生丝与熟经交织,官纱是生经绒纬,缣丝全为生丝,绸质都属生硬一派的产品。线绉有花、素、闪色等形式。宁绸也有花、素二色,花上无光,品质比线绉略高。缣丝、官纱是夏令服装用品。缣丝纯素无花。官纱出现在光绪初年,原产纯素一种,清末有一位还俗道士许祥兴创织花纱,名为“文明纱”,宣统二年(1910年)获得南洋劝业会金牌奖。塔夫绸出现在民国七年(1918)以后,闪色无花,有宽细条大小套格,适用于做中西服装的衣里。 (二)江绸生产状况 镇江的江绸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生产实体是“机房”,出卖劳动力的是“机工”,组织生产和流通的是“绸号”。所谓“机房”,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独立劳动者,户主就是业主,家庭成员都是辅助劳动力。一张织机在生产时必须有三人同时操作,而大多数机房又都拥有一张以上的织机,所以除了业主家庭成员参加劳动外,不足的劳动人手,就需要另行雇工。所谓“机工”,严格的说是一种季节性的雇工,织绸只是他们农余的劳务。他们是被束缚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为生活而挣扎的贫苦农民。这些机工除了住在本市的郊区外,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从泰兴、泰州、江都、大桥等地来的农民。至于“绸号”,实际是一个纯商业的收购和销售机构。它经营的是江绸,但不拥有一台织机,也不雇佣一个织工。它通过“放料”或借贷关系,来控制江绸业的生产与流通。江绸的大量营业为绸号所掌握,市场上对于机房放料和收货的各种例规的订立,也是以绸号为主。 绸号放料的原材料丝经,先交由车房和染坊加工,进行摇经和炼染,然后放给机房织造。机房承接绸号的放料,首先需要向绸号缴存押金白银30两,并提供介绍人和保人作为担保。“料银的订定,由绸号、机房、车房三业的公所代表人公议(绸号的公所名景福堂、机房有机业公所、车房有经业公所)。议定料银时是锱铢必较的,以致料银的尾数常会订到厘位。例如民国初年时,花宁绸的料银是每尺一百零四文半,亮花是一百零零半文。”[2]19 (三)江绸的经营状况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镇江丝织业已开始带有初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镇江某厂有织机千架,匠人4千。镇江织造绫绸及宫绸的织机每台需三人工作,一人提花,一人织,一人照料丝经。”[3]43 鸦片战争镇江之役的浩劫与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在10多年时间内,使镇江的丝织工业完全停顿。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才又重新恢复。江绸成为这时的主要织品。“当时畅销苏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一带;东南至广东,西至两湖、川贵,北至蒙古、西北、东北,都有一定销量。初期的线绉还曾行销俄国、印度和南洋,后来塔府绸也行销印度和朝鲜,专为朝鲜织的朝鲜披风料,发展到每年40万件。到清末10年左右间,是江绸兴旺的高峰期,年销量达26~27万匹,约合白银450万两。且利润丰厚,有时高达20%。从事织造业的机房(小业主)有1000多户,织机3000多台,加上车房、染坊等有关工人约16000~17000人,还有以络丝为家庭副业的妇女2000余人,再加上绸号、绸庄职工、从业人员,直接依江绸为生产者不下20000人。故江绸业是当时对镇江繁荣极有影响的一个突出行业。”[4]7 “从事收购和销售江绸的绸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