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近性情

相近性情起自中世纪早期,开篇于婚姻的起源与遗产;收笔在现代,聚焦婚姻的同居。一部两千多年的西方婚姻史与各时期的重点,交织眼前。与史论结合相伴的,是一幅社会风情变迁发展的图画。 布洛涅告诫道:“在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历史的遗产之前,必须先看看历史留给人们的是什么东西。” 《西方婚姻史》 作者:(法)让-克洛德·布洛涅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布洛涅:生于1966年,诗人、小说家和历史学家,出版著作多部。一身集角色多样,最有特色的,当属他的历史专著,这本《西方婚姻史》,就是一例。 这本书是《西方文明进程译丛》的一种。名头很大,套的是“西方”的帽子。其实,里面说的却是欧洲的事儿,而且基本是法国的。想来是作者来自法国的关系,如他所说“为有所侧重,于是我就越来越局限于对法国的研究,虽然间或也提及别的国家”。 读《西方婚姻史》,还带出了辜鸿铭先生,译者在《译后记》写道:“辜鸿铭曾有专文论述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性情,结论是两者相近。”我比较看重译者翻译后写下的文字,把它作为解读的一把钥匙。 记得我在辜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里读到:“希伯来文明曾授予过欧洲人以义的知识,但没有授予礼,希腊文明曾给过欧洲人以礼的知识,但未兼及义。而中国文明,其教化是义礼并重的。”就此看来,这就是相近的基础。 掩上书来,就性情在婚姻上的诸多表现,中国人和法国人相近的地方还着实不少。若要比较两者的性情,上海是可胜任代表的。就说开埠之后,英租界的历史要比法租界早,公共租界的影响要比它大;但世人却习惯把上海比作“东方的巴黎”,而不是“东方的伦敦”或是“东方的纽约”。 比较就从婚姻迈出的第一步找对象说起。寻找是有标准的,标准是根据与自己匹配与否而来。匹配的原则就是门当户对。作者告诉我们:被世人视为浪漫和自由奔放的法国人,也是讲门当户对的。他举两个法国人为例:一个是为法国王后讲道的弗朗索瓦·巴莱:“有多少不般配的婚姻啊!有多少婚姻是凭激情结成的啊!社会是何等的混乱啊!家庭是怎样的蒙羞!高贵血统与低贱血统混合到了一起,富庶与贫穷混合到了一起;低级而粗俗的教育与出色的基督教教育混合到了一起,默默无闻或臭名昭著的名字与闻名遐迩、对国家民族说来十分珍贵的名字混合到了一起。” 另一个是写过《论不平等的起源》的卢梭,他提出“门当户对”在爱好和性格等方面“天性的般配”的观点,认为它比门第、财产和地位等方面的门当户对显得更为重要。他如是说,“应该使那些不管在什么形势下、不管住什么地方、也不管会沦落到何种社会地位都合适的人结为夫妇。” 除了在门当户对这个千年不变的话题上,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性情相近也存在于较为时鲜的同居上。印象里,好像这专利该属生性开放,崇尚自由的美国人。后来发现老美也是抄的,源头在欧洲,中心在法兰西。《西方婚姻史》提到一位法国人较经典的说法:“如果我们永远相爱,干吗要这样的约束?假如我们不再相爱,这样的约束又有何用?”还有人提出,爱有多长同居就有多长;“如果可能,就同居一生一世。” 在这个世界上,是先有同居而后有婚姻的。当婚姻以法律关系确定之后,同居并未消失。伟大的《拿破仑法典》对同居的沉默,使得19世纪起出现同居在城市的大流行。研究者剖析其原因为:“出于自信,出于贫穷,或者出于无知”。而法国早期的共产主义代表人物蒲鲁东对此是深恶痛绝,猛烈抨击。 没料到的是,女权运动把同居作为武器。与肖邦在西班牙帕尔玛同居过的乔治·桑冲锋在前,张扬的大旗上写着这样的口号:“做同居的自由女人!”其实,她们想借此进行婚姻的变革来保障自己的婚姻权利。在当时的法国,人们认为同居还能起到使大男子主义和男人的优越感收敛的作用。是妇女的解放和自立,从而使更多的人走上同居之路。直到今天,同居不但对男性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心甘情愿地选择这一生活方式;原因没变,当代女性同男性一样追求独立。 1908年的巴黎,曾对同居进行公开的大辩论。有趣的是,当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同居后,有些法国人就把同居看成政治选择的一道分水岭了。 应该说,对绝大多数的同居者来说,目的就是试婚。法国人的一种说法,我以为更贴近事物的本意;它叫做“仿婚同居”。仿或试,实际就意味着一种实验,总体的内容就是婚后俩人世界的提前运转及磨合。 同居在中国,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只是在过去,同居者有点像地下工作者。住老房子时,有个离婚的邻居,没见她发过喜糖,家里就住进了男人。那人早上出来,总是鬼鬼祟祟;先由女邻居打开一条门缝,一见没人,就像刮绿毛风一样奔向楼梯口,一路鼠窜出楼。 想来是那时社会舆论的强大,道德充满力量。法律是没有规定不结婚就不能住一起,也不会有人打上门去;可当事人就觉得是好怕怕呃。 老外有句民谚,“一起吃喝一起睡,不是夫妻能是谁?”早在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