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蜕变及前景展望.docVIP

简论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蜕变及前景展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蜕变及前景展望

简论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蜕变及前景展望【摘要】中国书法的发展既要关注现实问题又要尊重历史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古人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让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的约束到建筑样式和展示方式的约束,中国书法在适应和克服这些约束的过程中得以发展,那么当代书法发展面临的约束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入手呢,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影响书法发展的因素来对中国书法发展面临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逆向思考,以寻求书法向前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书法;材料;展示空间;隶变 【中图分类号】G412.5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92-02 一、影响书法发展的几个因素 自汉字产生之日起中国书法这门独特汉字书写艺术就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政治、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影响书法的发展。 1)材料的影响。 汉以前,书写材料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比较大。文字产生之始,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们记录文字不得不利用契刻工具在龟甲和兽骨上以刀代书。人民利用这种落后的工具和材料刻写在完成了汉字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完成了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创作。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进行创作的难度使书写者无法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表现力而只能选择运用简单等粗的直线条而转折处采用方折。却正因为此,甲骨文瘦硬光挺的线条、凌厉的转折充分的表现了直线在中国书法中的运用,对中国书法用笔的发展有奠基之功。甲骨文之后的金文也延续了甲骨文多用直线的特点,只是因为浇铸脱模使得金文线条变粗变圆。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利用缣帛和竹木作为文字书写的载体,毛笔制作工艺也快速的发展,由战国时期没有笔柱的毛笔发展成为中有笔柱外有副毫的新式毛笔,汉代蔡邕的《九势》里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是对毛笔这一独特书写工具表现力的精辟概括。由于书写工具和纸张的发展使得书法的发展逐渐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轰轰烈烈的书体变革运动展开。首先是篆书的发展,然后又是轰轰烈烈的隶变运动,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秦代小篆端庄严谨,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点画流畅结体灵动,汉代分书将等粗的篆书线条演变为形态不一的点画,通过运笔变化将横画的两端变为蚕头燕尾,中段变为一波三折。到了汉末,中国书法可谓篆、隶、章草、楷兼备。 2)政治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王瀛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这种政治的统一也带来了文化的统一。秦建朝后,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特别是统一文字。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小篆对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用政治的强势剥夺了同时期其他文字书体发展的权利,秦以后中国书法便沿着秦小篆的脉络向前发展。唐朝初期,因为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将王羲之奉为“书圣”并大力推广王书,之后帖学书法因为能够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由民间书手写就的代表民间意识的书法由于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被冷落和尘封起来被人们遗忘和忽视。另外,台阁体和馆阁体书法的产生也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政治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3)审美追求的分野。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书法的发展出现了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是以碑刻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碑刻系统而南方则以帖学书风风行于世。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用笔的特点作了阐释:“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豪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屏去模仿,专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势”可见北碑的笔法是适合于写大字的是雄强的、开张的、天然的,它充分保持了中国书法宝贵的原始特征,例如直线的表现,开张的空间的塑造,“篆分遗意”的保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指出: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朱君山碑》用笔尤宕逸,字势正方。整齐,而具变态,其行画特多偏曲,骨血峻秀,盖得于秦篆。 帖学书法追求文人趣味,注重表达文人情怀。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因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发展使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系统。在王羲之之后, 帖学书法受到世人的特别推崇,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大半的中国书法史。帖学书法充分的发掘了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潜力,创造了完善的笔法系统;充分的迎合了历代文人的笔墨趣味,阐释了浩瀚的人文思想;充分的迎合了历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塑造了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诉求。 4)展示空间的影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