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翻译思维观照下诗歌翻译
翻译思维观照下诗歌翻译摘 要: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码的转换,表现为源语输入和译入语产出的外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事实,而且反映了译者在翻译思维的观照下,语际转换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言语信息双语加工的认知过程。本文将翻译纳入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以诗歌翻译为例,从译者思维的角度探讨译者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翻译的内在心理因素,完成原作艺术形象、文学意境和审美情感的译入语转换,解决双语翻译的内在差异。
关键词:翻译思维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诗歌翻译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它离不开译者的思维。张培基认为翻译是一种运用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活动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作为人类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指的是有机体(人或动物)在认知和解决问题时的心理体验。思维与问题解决密切相关,梅耶认为,问题解决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迈克尔·艾森克,2000:369),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人们在自己头脑里所构成的关于外在世界的心理模型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表征中搜索出一条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途径来”(刘绍龙,2007:210),因此,问题解决是非自动化加工过程,它是有目的的“个人”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理解和译入语生成加以考虑,对其中所有可能的译法做出选择,译者不仅要知道源语和基于源语理解的初始状态,而且要知道使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操作方法,从而达到译入语生成和表达的目标状态。译者在理解翻译问题空间(包括翻译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后,运用思维所须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源语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颜林海,2008:847)。由于翻译涉及了两种语码的转换,它包含感知理解、概念构建和译入语生成等一系列处理加工过程,翻译过程离不开译者的思维。因此,将翻译纳入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从译者思维角度分析,解决双语翻译中的差异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二、翻译思维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只有通过大脑的反映活动才能与客观事物建立起联系,因此,语言离不开思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反映人类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必须以语言这种物质形式作为基础。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通过言语得以体现。言语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言语活动包括言语理解,即将外部言语编码成内部言语和言语表达,即将内部言语编码成外部言语。由于“词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而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洪堡特,1999),而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因此,思维是一定语言的思维。每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和较强的民族性,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调动源语和译入语两种思维模式。源语和译入语的异质性要求译者充分调动翻译思维。翻译思维包括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翻译理解类同言语理解,要求译者将源语编码成内部言语,而翻译表达类同言语表达,要求译者将源语中获取的内部言语编码成译入语外部言语。以思维的具象性为标准,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属于感性阶段,要求译者对原作的意象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和组合,其译作往往彰显译者个人的主观审美意识。抽象思维属于理性阶段,要求译者对原作的语言进行概念、范畴、定义和理论式的转换,其译作往往体现译者对于单一语义的明确把握,转换对应也较为直接。一般而言,形象思维使用的程度取决于原文文本的文体和题材。文学翻译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翻译理解阶段,译者首先运用抽象思维对源语的语言符号进行分析,明确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体会概念背后的艺术形象。在翻译表达阶段,译者又须运用形象思维将获取到的形象或意象进行选择和整合,力图将原作艺术形象再现到译文中。
三、诗歌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包括诗歌翻译。诗歌是否可译,应当如何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黄雨石在《英汉文学翻译探索》中谈到,诗歌翻译“再现无方”,因为”佳句偶得之”,好句“得自天成”,诗人心中意念的理想的语言形式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一般“独一无二”,诗人只是“捕获住它”。一首诗往往是诗人个人生活经历、独特感触和丰富想象力互相结合的产物,诗歌含蓄丰富、联想无穷的特点往往使译者难以尽得其意(黄雨石,1988:415)。艾略特认为“虽然语言是一种障碍,但诗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克服语言障碍的理由”。无论诗歌可译与否,首先应该弄清其各自指代的对象。任何诗歌都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这点毋庸置疑。各民族语言之所以可以互译从而达到各民族之间的彼此了解,是因为人类拥有大致一体的思维规律。从认识论范畴来看,思维规律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