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心中充满着悲痛与失落,字里行间流露着难掩的痛苦与无耐!一个执着于政治理想,执着于为国为民的人的苦痛,渔父对屈原充满了同情,当然也是敬佩的,他这样劝解他道:“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作为一个智者,看清了屈原内心矛盾的根源,是其“清”“醒”与世人的“浊”“醉”的对立与两难。作为旷达超远,顺其自然,远离俗世的渔父于是就用自己的思想对屈原进行引导。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个人理想不可自拔?既然这样的追求让人痛苦并根本无法在现实中立足,那还不如顺应现实,顺应一切,超乎自然天地之外,人就会在世间闲适自处,无欲无求,也就不会有理想失落后那么多的苦痛与悲愤。但是屈原没有因渔父的这么一段劝说而做任何动摇,他身体力行着的,是对道,义的追求,是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虽然屈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但他所践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实是与儒家的思想追求相一致的。屈原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既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无法实现,那就为这样的一个美好理念而殉道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定,信仰是如此的牢固不可动摇。渔父面对这样的“顽徒”,最后报之无耐的莞尔一笑。他临走之前大声高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唱出了一个出世的智者的感悟与人生态度。一句大智大慧的话语,透露着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出世却并不是与世俗断绝一切联系,而是和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个体精神达到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在这篇文章中,渔父踏浪而来,最后又高歌之后倏然而去,留给后世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他的旷达与淡然、精神的自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渔父”精神。
???? 东汉时的严光严子陵,也是一位备受后世文人推崇的渔父形象。《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令访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媒体传播》课件.ppt VIP
- 2025年安全员c2考试试题库(答案+解析).docx
- GBT45001-2020SO45001:2018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f VIP
- 个人业绩相关信息采集表含政治表现、最满意、主要特点、不足.pdf VIP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知识.docx VIP
- 货运保险与货损理赔通道整合2025年应用前景.docx VIP
- 《飞机构造基础》课件——第一章 飞机结构.pptx VIP
- 中医治疗“慢脾风”医案37例.doc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造房子教案(共6课)(2025秋).docx VIP
- 2025年广西公需科目第二套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