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课件.pptVIP

第一讲《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课件

宋初政治文化与《资治通鉴》修纂背景 武人政治的逐步消亡与文治导向的确立 四大类书的修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从《册府元龟》(类书体历史事迹汇编)到《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二、《资治通鉴》释名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三、《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1、关于经济 初,上以货重物轻,改铸四铢钱。〔元嘉七年铸四铢钱〕民多翦凿古钱,取铜盗铸。上患之。录尚书事江夏王义恭建议,请以大钱一当两。右仆射何尚之议曰:「夫泉贝之兴,以估货为本,事存交易,岂假多铸!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多少虽异,济用不殊。况复以一当两,征崇虚价者邪!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使之均壹也。」上卒从义恭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 …… 当两大钱行之经时,公私不以为便;己卯,罢之。(元嘉二十五年五月)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臣祖禹曰:昔荣夷公好专利,厉王悦之,召穆公知王室之将卑。以为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夫利,物之所生,而天下之所以养人也。专之必壅,壅则所害者多。故凡有利必有害,利於己,必害於人。君子不尽利以遗民,所以均天地之施也。圣王宁损己以益人,不损人而益己。《记》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盜臣。”是以兴利之臣鲜不祸败,自桑弘羊以来,未有令终者也。唐世言利始於宇文融,融既流死,而韦坚、杨慎矜、王鉷继起,又益甚之,(皆开元之幸人也,或以括户取媚,或以漕运承恩,或以聚货得倖,或以剥下获宠,负势自用,人奚敢违。)极于杨国忠,皆身首异处,宗族塗地,其故何哉?壅利而所害者众也,天下之怨归之,故其恶必复,其祸必酷,而唐室几亡。其后以刘晏之能,犹不免,况其非道者乎!必若公刘之厚民,管仲之富国,李悝之平糴,耿寿昌之常平,不为掊克,上下皆济,则身享其荣,后嗣蒙其庆矣。吉凶祸福之效,如此可不戒哉!(《唐鉴》卷五) 范仲淹难题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体。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长编》卷一百八,天圣七年十一月癸亥条) “君道宜强,臣道宜弱”(《润州谢上表》,文集卷十五) “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其进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推委臣下论》,文集卷五) “区别邪正,进退左右。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同上) “天尊地卑,道之常矣。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易义》,文集卷五) 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不敢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是不为身名计。”(《上执政书》,文集卷八) “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晁氏客语》转引) “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上资政晏侍郎书》,文集卷八)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文集卷一)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经典人文 主讲人:姜 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一、宋初政治文化与《资治通鉴》修纂背景 经筵制度——对终极权力的驯化努力 教育制度——文治与教化的基础 科举制度——基层文化势力进入权力层的纽带 宋初政治文化与《资治通鉴》的修纂背景 纪 别 卷 数 长编撰修者 撰进时间 备 注 周、秦纪 卷1至卷8,共8卷 以《通志》为底稿 治平四年(1067)至九月二十八日间 英宗于是年正月崩,神宗继位,未即改年号,十月,正式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前汉纪 卷9至卷38,共30卷 刘攽 治平四年(1067)至二十五日间 后汉纪 卷39至卷68,共30卷 刘攽 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前后 魏 纪 卷69至卷78,共10卷 刘攽 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前后 晋 纪 卷79至卷118,共40卷 刘攽、刘恕 熙宁四年(1071)九月至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间 宋、齐、梁、陈、隋纪 卷119至卷184,共66卷 刘恕 熙宁八年(1075)夏至熙宁九年(1076)秋间 其中梁纪卷159、160,隋纪卷178曾调出修订,与唐纪同时撰进 唐 纪 卷185至卷265,共81卷 范祖禹 元丰三年(1080)九月至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间 五代纪 卷226至卷294,共29卷 刘恕、范祖禹 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 《资治通鉴》释名 (帝)御迩英阁,司马光读《资治通鉴》至曹参代萧何为相,一遵何故规。因言参以无事镇海内,得持盈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上曰:“使汉常守萧何之法久而不变,可乎?”光曰:“何独汉也。夫道者,万世无弊,夏、商、周之子孙,苟能常守禹、汤、文、武之法,何衰乱之有乎?”上曰:“人与法,亦相表里耳。”光曰:“苟得其人,则何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虽有善法,失先后之施矣。故当急于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