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PDF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

第24卷  第3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l24  No3 2017年6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June  2017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初探 陈  娜 摘  要: 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学者的学术人生发展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基于对当代中国 33位新闻传播学者展开的个案研究, 提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在学术边界、 学术轨迹、 学术路径、 学术视 野、 学术代际、 学术情怀、 学术争论、 学术身份等八个方面的整体特征, 并进而对口述历史与个体记忆为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 口述历史; 学术人生; 个体记忆; 新闻传播学者 作者简介: 陈娜, 女, 副教授, 博士。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天津, 300387) - - - 中图分类号: G2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552 (2017) 03 0034 06 一 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以来, 几代新闻传播学者筚路蓝缕、 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构成了展现中国特 色新闻传播学的鲜活窗口, 他们的教育背景、 治学经历、 研究旨趣、 学科见解, 他们的贡献与遗憾、 经验与忧虑、 困境与突破, 他们对前辈的使命继承及其对后学的导引方向, 他们的学术命运与时代、 学科的关联等, 这一切都无疑是探寻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源头活水, 更是把握与建构中国特色新闻 传播学及其理论基础与学术传统的必要前提。 作为影响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 新闻传播学者既受到不同时代下学科发展的影响, 又实际参与 了学科的建构, 在个体命运、 群体认同、 社会变迁等一系列作用下, 不同时代的新闻传播学者在继承 与巩固中奠定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命脉, 也在反思与突破中影响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流变。 要找到中国新闻传播学赖以依存的价值核心, 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石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者的 学术人生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此, 以当代杰出新闻传播学者的治学路径为研究视角, 通过对 他们的人生阅历、 心路历程、 治学经验以及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建树与思考等, 具体、 生动、 实际地 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脉络, 成了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进程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寻找自 身根基与前进方向的重要使命。 有鉴于此, 笔者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 对33位当代中国杰出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历程展开 系统梳理, 力求通过对其学术人生的全面呈现与开掘, 探索个体记忆之下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时代 特征。 具体研究对象如下: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工作院校 籍贯/ 出生地 主要研究领域 1 甘惜分 男 1916年 中国人民大学 四川邻水 新闻理论 2 方汉奇 男 1926年 中国人民大学 广东普宁 新闻史 第3期 陈  娜: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初探 35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工作院校 籍贯/ 出生地 主要研究领域 3 丁淦林 男 1932年 复旦大学 江西南昌 新闻史 4 张允若 男 1935年 浙江大学 江苏海门 外国新闻史 5 赵玉明 男 1936年 中国传媒大学 山西汾阳 中国广播电视史 6 曹  璐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