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现在,我们整个探究工作的努力方向,无疑便是继续对作为注.PDF

现在,我们整个探究工作的努力方向,无疑便是继续对作为注.PDF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在,我们整个探究工作的努力方向,无疑便是继续对作为注

第四章 主體性悖論成因之第二階段深入——向發生現象學的探掘 第一節 作為注意前景意識之主動理性意識 現在,我們整個探究工作的努力方向,無疑便是繼續對作為注意前景意識之 主動理性意識與作為潛在(不注意)背景意識之被動感性意識進行更加深入細密 的考察。但是,在正式繼續這樣的考察工作之前,我們則有必要就其探究的 「方 法」(Methode )問題作出一些補充的說明。因為,若按胡塞爾曾於《被動綜合解 析》與《主體間性的現象學第二部》中表示過的看法,像我們過去那樣所作的探 究工作,大致說來僅是在「靜態的」觀察(„statischen“ Betrachtung )中進行的, 這也即是說,我們僅是藉由「已完成的」諸統覺(„fertige“ Apperzeptionen )來觀 察諸統覺的諸連繫(Zusammenhänge der Apperzeptionen )以及在其之中被觀念地 (eidetisch )構成的同一對象,他稱這種探究的方式為 「靜態現象學的方法」 (statische phänomenologische Methode ),而在這個方法標題下,則包含有諸如一 般的意識諸結構(如《觀念一》主要所涉)、關於事物的意識構成(如《觀念二》 主要所涉)等等主題的探究工作。然而,在過去靜態式探究工作中為我們多所忽 視的重要東西,恰恰是那些出現且被喚起作為已完成的諸統覺後頭之長遠的「歷 史」(„Geschichte“ ),或即那種客觀化的必然歷史,以及與其同時且相應關聯之 作為一種可能認識的客體本身的歷史,而這些歷史,無非就是「靜態式構成」的 「發生」(Genesis ),不論是作為「靜態式構成作用」的「發生」,或是作為「靜 態式構成對象」的「發生」。故而就有了另一種不同的探究方式,亦即所謂 「發 生現象學的方法」(genetische phänomenologische Methode ),在其「動態的」觀 察(„dynamischen“ Betrachtung )裡,我們絕非僅僅近乎「靜態地」追蹤那些「已 完成的構成」,而卻「動態地」追蹤(nachgehen )總是已然先行發生的歷史,換 句 話 說 , 我 們 「 動 態 地 」 追 蹤 時 間 流 中 源 初 構 成 的 生 成 (ursprünglichem konstituierenden Werden im Zeitstrom )與發生地起功能作用的 「諸動機」(genetisch fungierenden „Motivationen“ ),顯示出「構成成就」(konstitutve Leistung )如何不 斷地在生成中進行,「動機化」如何不斷地在動機與被動機引起的東西之間發生 1 。 當然,我們不難理解到,胡塞爾之所以特意樹立起一種從 「靜態解析」 (statischer Analyse )到 「發生解析」(genetischer Analyse )的方法過渡,其最終 無非還是為徹底理解「客觀存在性如何能被主觀地認識」此一根本難題所必需尋 求的一種新的突破,因為根本說來,過去在「靜態的」觀察中所解析出之「構成 意識」的靜態結構,在現象學「回返事物本身」的徹底要求上難免顯得根據不足, 因此現象學所始終堅持「從一切作為什麼 (Was )的事物到其認識可能之如何 (Wie )」的探究方向,無論如何都必需更進而回溯深入到「構成意識」的靜態 結構之先行發生的基礎(Fundament )中去才成。不過,在此我們則要避免這樣 1 分別參見Passiven Synthesis :336 、340-註)1 、345 ;Intersubjektivität zweiter Teil :41 。 101 一種可能的誤解,也即將這兩種探究方法斷然地視作可以截然分離的兩種觀察方 式。因為,若從這兩種探究方法的實質內涵來看,一方面,它們無非都是藉由 「超 驗反思」的目光來追蹤觀察「構成意識」的 ,且另一方面,它們主要的區別僅在 於追蹤觀察的深入程度 ,故它們的區別只能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區別。其實,只 要我們對以往探究工作的實際進行情形稍稍回顧,那麼便能清楚地發現,當時超 驗反思目光的觀察範圍,真實說來並不完全侷限在「已完成的構成意識」的範圍 內,它往往越出這範圍而有一些連帶的觀察,雖說這些連帶的觀察大多由於缺乏 其持續深入的觀察興趣,故沒能成為我們當時整個探究工作的主要目標。而這也 正是為何我們過去在探究「方法」問題尚未被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