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饮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年第19 卷第4 期
学报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2014 Vol. 19 No.4
饮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
[编者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
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长时间以来,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伟钧先生特别注重对中国饮食史的研究,他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研究成果一直
为海内外学界密切关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饮食史研究,本刊邀请三位资深学者的一组文章,做此尝试。希望有
更多的研究者就此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摘 要]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
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
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
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
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饮食;中国;传统文化;根基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21(2014)04-0001-05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类从事
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古代的中国人不仅认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基础
识到饮食是人的本能,还认识到饮食在治国安邦过
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如《尚书·洪范》称食为“八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
政”之首。“八政”即“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 先民的主体早在距今七千年前后,就逐渐脱离以狩
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唐代 猎和采集经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阶段,进入以种植
孔颖达疏曰:“人不食则死,食于人最急,故教为先 和养殖经济的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以农业型为主
也。”《管子·牧民》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 的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可粗分为以河南
知荣辱。”后世君臣更是常常说“王者以民为天,而 裴李岗、河北磁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粟作农业,即
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是国计民生中第一件 旱地农业;以湖南彭头山、浙江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大事。 的南方稻作农业,即水田农业。形成这种差异,主要
对食物烹饪的重视和考究,以及人们对于饮食 是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的观念,可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考察 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长江以南是已知世界上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但对 最早种植稻米的地方,黄河流域则以首先培育出最
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饮食文化实在是太普通了,它 优良的小米而著称于世。人们充分利用气候、土壤
已深深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对其 和水源,因地制宜地选择野生植物加以培育,成为
文化价值、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其实它与中国传 人们的饮食之源。这种现象说明,中国文化的发源
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不是单一的,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和长江流域的稻
[收稿日期] 2014-05-14
[网络出版] /kcms/detail/45.1268.C1634.001.html
[作者简介] 姚伟钧(1953-),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