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分析与防控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生物工程系 生物技术及应用 1041班 邓雨琼 学号:200410777
指导老师 赵军
摘要:预防和控制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本文从通常污染的防控、内源性污染的防控、继代培养中污染防控、改善培养基的成分等方面,分析了怎样减少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植株造成伤害;减少接种源及污染的机率等目的。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预防控制;对策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ontaminations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
Abstract: The technical to avoid and control contaminations was important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s. In this article, the factor was analysis to reduce rates and damages of the contamination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Different measures (i.e. pretreatment of plant materials, surface sterilization and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culture medium) were used to control contaminations of endogenesis and exogenous origination. As a result, the costs and damages to the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Key words:Contamination; Elimin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Plant tissue culture
污染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1]。它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常会导致培养失败造成很大的损失。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但在组织培养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植株造成伤害,增加接种源及污染机率。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1 污染的类型及原因
1.1通常污染
主要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和培养过程中,如:培养基、接种工具、接种室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污染。
1.1.1症状与来源
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材料附近经常出现黏液或混浊的水迹,并有发酵状泡沫。这大多是细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未消毒好的工具及操作者呼吸时排出的细菌所引起的,或是操作人员的手接触了材料或器皿边缘所致;有时培养基上还会出现黄、白、黑等不同颜色的霉菌,这是真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接种室空气污染造成的。
1.2 内源性污染
内源菌包括真菌和细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进入培养过程,引起的污染称为内生性污染或内源性污染。许多植物表面或大气中生存的微生物,可经由植物自然的开口或伤口进入植物内部,而有一些兼性腐生菌或绝对寄生菌,可藉由载体或是拥有一些侵入的机制侵入植物内部,使植物感染病原菌。
1.2.1内源性污染的种类
从已有报道看,被鉴定的种类主要有: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真菌主要有霉菌。目前在各种农作物及果树等经济作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超过129种(隶属于54个属)对于一种植物而言,从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通常为数种至十种,有的还到百种之多,其主要出现在热带植物组织中[2]。
1.2.2
在初代培养中,表面细菌引起的污染通常在2~3d就能在外植体周围或培养基表面形成明显的如水污状、油污状、气泡或干缩的红、黄、乳白等颜色的菌落。而在外植体
培养后3~5d内并未发现细菌污染,以后则相继出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细菌菌落,就可能是由内生细菌引起的污染。
在某些植物初代培养或前几代的继代培养中存在的污染,并不形成明显的菌落而只在培养基内部形成“丝状物”,“晕状物”,不易被肉眼发现的,如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视,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量不断的积累,就会在培养基上表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背光检查法去观察发现它。
内生细菌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在早期导致培养失败,增殖效率降低,培养物生长减慢,
文档评论(0)